【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地弓拳(东营市)
2020-12-29 09:54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东营市
【简介】
地弓功夫拳,简称地弓拳,又叫地功拳。它是以上撑捶下钓肘(姜太公上撑竿下钓鱼式)两腿脚左右蹉动弓步,阴阳动态协调,五行生克互动为内涵的一套基本练习功法的古老拳术。简单说,它主要是以撑地弓步为根基功法的一种拳术。
在广饶街道东北西村一直流传着地弓拳的传说,并一直传练至今。59岁的李金顺,6岁开始随父习拳,一直致力于地弓拳的传播传承,为我们讲述了有关地弓拳的传奇故事。
地弓拳大致有两种来源:
一说为姜太公所创,由孙子、鬼谷子、孙膑、黄石公等传于今。根据《地弓拳明代手抄拳谱》记载:“……有太公,昔武王吊民伐罪而枪棒兴等。始授受此艺于后世儿民所传……若问此拳谁人传,斩将封神保周王”。另记二门棍歌诀开头曰:“太公神棍出自门,孙武说传第三门”。谱内记载鬼谷子(王蝉老祖)、孙膑老祖的遗迹也很明显。正因来源与姜太公有关,故有“神拳”之说。
另一说法为明洪武年间(约1368年)李氏家族从河北直隶县(今河北枣强县,据传说是朱杨庄)迁来千乘县(今广饶县)端智乡(今颜徐一带),后进驻古东北西庄。李氏祖上带来了“地弓拳”拳术。原先村里有东家庙和西家庙之分,东家庙供奉迁徙李氏,西家庙供奉当地李氏,祖坟也不在同一处。这就是说东北西村有坐地李和外来李之分。
据传,义和团运动时东北西庄组成了一个父子连,一直打到天津,他们骁勇善战,抗击八国联军,直到被镇压时仍无一人伤亡,为地弓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实战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也有有关地弓拳的传说。1942年,日本鬼子在广成摆下擂台与中国人进行摔跤比武,比赛中数名壮汉被日本鬼子摔倒,鬼子气焰嚣张,叫嚣中国人“东亚病夫”,台下观看的东北西李天德怒火万丈,“噌”一下跃上擂台。李天德拳术不是最高,而摔跤却是拿手戏,交手后连将鬼子打倒。同样,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从小接触、练习地弓拳,单打独斗能力超群,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地地弓拳坊内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拳打南山猛虎;下联是:脚踢东海蛟龙;横批是:开拳就打,真正出自谁人之手已无从考证,对该拳赞誉有加毋庸置疑。
魅力:地弓拳不只是一种功夫
地弓拳的武学思想颇具特色,“开拳即打”,打是其特点,当地谚语“咱东北西地弓拳,开拳就打吧”就是对此拳最直接的描述。该拳主张刚柔并举,刚柔相渗,其核心是以刚猛突破柔弱,对敌要先发制人,一开拳就打并突然出击实施行动。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而有后发制人。
据李金顺介绍,地弓拳共有套路86套,文革后失传部分,现保存有53套,有基本功、内功、拳术,以及枪、刀、锏、戟、拐子、流星、鞭、双怀杖、梢子棍、马杈、古弹弓、拦马撅等兵器。据考证为我国武术门派中保留套路最多、内外功结合、门类独特齐全者。
地弓拳主要基本功法有:撑弓、拉弹腿、地弓站桩、地弓八招、地弓十八式、劈七枪等。学习地弓拳必须先练好基本功后师傅才能教练套路,套路也是从现常见后秘传的教法,以前是传本家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现在也开始传外姓人。由于门规极严,特别是内丹功更是绝不外传,所以市面上知者甚少,这也是地弓拳成为古老稀有拳种的原因。
此拳风格自成一派,不管是刀枪剑戟,还是拳拿棍棒、流星拐子,其架式都有上撑竿下钓鱼的象形撑斜弓步的动作。该拳有一套严格的门规戒律:分礼仪、拜师入门规、武德教育规、入室弟子规、出师规、传承教演规、处罚规等细则小节。练过和观看过此拳的人皆称独具特色,实战性强,套路众多。
“性者天也潜于上,命者地也潜于下,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地也。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地弓拳谱开篇,运用了道家理论性命双修,天地人合一的规律,概括了地弓功夫的修炼本质。强调了地弓采天地之气,阴阳互根,五行运转,重在土也,功在地也。故地弓拳的撑弓,有采天地之气、补肾健脾、通经脉、开穴道、活气血之功力。练习地弓拳要在练功的场地撒上适量的细沙,以使脚能左右滑动,每天必须练习左右撑弓步和拉弹劈,以采天地阴阳之气,主要是釆地气以练内丹之气。李金顺称之为“接地气”,所以养生学角度,他提倡人们少穿塑胶泡沫底材质的鞋子,概源于此。
由于受高真大隐道文化思想的渗透影响,该拳鲜明地分为外功和内丹功两部分结合,突出了养生价值,发展为合技击、养生为一体的武术实用体系。正如武术里的“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拳法看似简单,但是五十多年的练功生涯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地弓拳内涵之博大精深,尤其是练习内功之后。”李金顺如是说。
传承:从古打到今 从小村庄打到好莱坞
地弓拳在东北西村有记载的是李氏先世祖,后因年代久远多无详考。清末民初老拳师有李元成、李洪传、李文彬等,李元成是掌门人,武艺高强。民国后期到解放初期,有名的拳师主要有李中道、李元龙、李新春、李可木、李可尤等,这一时期是东北西村“地弓拳”最鼎盛时期,全村老少百分之九十以上习武,秋收完成,都去拳坊学拳。每逢年节,庆典祭祀,武术就成了行香走会中的娱乐项目,或演练套路,或对练对打,或显露绝技,或设擂相较,娱乐大众。在清朝和民国青州府和广饶举行的大比武,地弓拳都名列前茅。
地弓拳门规严谨,不传外人,尤其地弓拳的内丹功更是对内只传少数人,在李氏本家传男不传女。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稍有外传,但也只传一般的武艺,那些稀有的“绝活”依然掌握在少数拳师手中,这才导致了那些最好的套路失传,每更换一代就失传几个套路。这种传统的保守思想造成世人知者甚少。
建国后,地弓拳一直传练。但是,直到1984年,少年儿童开始苦读,青年人忙于外出打工挣钱,地弓拳受到严峻的考验,眼看这一武术瑰宝就要失传。从小酷爱地弓拳的李金顺开始了抢救性挖掘学习,组建了“地弓拳”开发研究协会,动员家人、邻居等练拳,培养出了李金杰、李金伟、王连功、王德忠等年轻拳师。
“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手里丢掉,我们不但要把它传下去,更要传承好。”李金顺说。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李金顺等人录制保存了相关动作画面资料,并广开平台,对外传播这一绝学。现在,他不仅在村里建起了武术馆,还在他工作的东营市肛肠病医院建馆,并走进同和小学、颜徐中学等校园,利用假期、夜间等时间招收学生,全部免费传授教学。其本人现已成为山东省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山东省地弓拳社社长、东营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地弓拳研究会会长、东营市兵圣武馆馆长。
同时,积极“走出去“。李金顺成立了由30多人的演出团队,2009年8月国际传统武术比赛“黄山论剑”,李金顺获得个人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009年11月,首届新加坡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大会上,他个人一次夺得3枚金牌;去年12月12日至29日,包括李金顺在内的15人组成的武术、书法、中医养生文化代表团赴美参加“2014中国传统文化洛杉矶交流大会”,在全球影视基地好莱坞向世界再次展示了这一武术魅力。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受邀教授外国友人练习地弓拳,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同样,在荧屏上,中央电视台《兵圣孙武》及当下《大火种》的武术拍摄皆源于李金顺武术团队……
这一古老的武术正与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而脚下的路也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