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洪山调(焦作市)
2021-01-22 10:29
【类别】曲艺
【地区】焦作市
【简介】
洪山调是流布于河南焦作、温县一带得古老、独特稀有的说唱曲种。据考证,远在唐代之前有“洪山调独霸覃怀天下”之说,据1973年考古发现,河南焦作市西冯封村(原属博爱县)南宋、金墓中有弹三弦的说唱俑(实物现存河南省博物院,图片另页)。三弦形制为大鼓低音三弦,俑人为坐姿,呈自弹自唱状。据众多艺人的口碑资料表明,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艺师柴明勋的徒弟有一百多人,最著名的有48个,素有“半百高徒”之称。1935年洪山调艺术大师张清轩(1912.4.15~1974.11.10)创立闪板派唱法,将洪山调分为顶板和闪板两大艺术流派,并创立三弦的“五指轮”奏法,将洪山调艺术达到颠峰,其艺名“三不照”的名字妇孺皆知,名扬数百里方圆。1946年温县成立曲艺队组织,艺人三五一组,走村串乡,常年累月活跃在广大农村。
洪山调艺术起源于春秋末期,诞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的苗亭,盛行于唐、宋、明、清及民国诸代,至今已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春秋末期,晋国重臣苗贲皇帮助晋王打了不少胜仗,在孔子的教诲和开导下,用三弦自弹自唱的形式,为将士们祝贺胜利和鼓舞斗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遂组织一帮艺人在军中专门演唱。洪山调艺术传入民间后,很快被盲人们所掌握,通过代代艺人的言传口授,一直沿传至今。
洪山调是稀有的说唱曲种。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板式种类齐全多样,曲调高亢,婉转细腻、优美流畅,音乐表现力丰富,艺术感染力较强。演出形式为坐唱,演唱时,演员自操三弦,以节子腿板击节,一人自弹自打自唱。在演唱风格上,洪山调有顶板和闪板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顶板派是传统的板上起腔唱法,节奏平稳有力,舒展流畅,荡气回肠;闪板派唱法上闪板夺字用的多,具有风趣幽默、轻快活泼的风格特点。主要乐器大三弦在伴奏中,除运用按、揉、打、拍、单音、双音等传统技法外,还常有从高音到低音的大滑音演奏,并能模拟说话、鸟叫、锣鼓、枪炮等自然声响,烘托演唱气氛,艺术效果颇佳。洪山调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快二八板、滚板、流水板、大汉腔、小汉腔、昆腔、阳腔、快板、顶板。洪山调的曲目以中、长篇为主,另外还有些书帽、小段。词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演唱中以唱为主,偶有念白,念白为本地方言,人物语言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