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高跷舞(焦作市)
2021-01-22 10:48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焦作市
【简介】
《高跷舞》流传于温县赵堡镇的北平皋村。北平皋村位于温县城东25里处。北平皋村方园近十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多人。村中道路皆已硬化,条条相通,路路相绕,很能显出古朴的风貌。北平皋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西周,这里就是一个文化重镇,周文王曾把行宫建于此地,可见当时经济文化之繁荣。汉代曾置为县郡。二千多年,北平皋村历经战乱,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战火洗礼,也经历了历代人文的熏陶,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北平皋村的文体生活历来丰富多彩,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着社火庆典的活动,历代传来,其间有多种文娱活动,但历经多年,高跷一枝独秀,逐渐流传演变成为深受大家喜欢的一种文艺活动,成为北平皋村的当家节目。
节目起源,传说很久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能活动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等死。这天晚上,村中一个老人家,已经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了,饿得前心贴后心。正在饥饿难耐,只见从村外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威风凛凛,走到快要饿死的老人跟前,说:你可到村外某处去挖刨一下,可免饿死。老人睁开眼睛,原来是南柯一梦,想起梦中所见之人,与庙中所供神像无异,心下诧异,于是约上几个年迈之人,来到神灵所指示地点,果然挖出一些红高梁。老人们欣喜若狂,赶快用那红高梁煮了些粥,你一口我一口,吃了起来。没想到,这些粮食虽然每人只吃一点,却并不感到饿了,老人这才明白,是神圣显灵,来救助这一村的弱老寡小。当即对天许愿,如果能活过灾年,当重塑金身,明敬神灵。
灾年过后,逃亡的人们陆续回村,惊奇地看到村中大多数人竟然还活着,才知道村中神圣显灵,便四处凑钱,修盖庙院。庙院盖好之时,村中人按着看到的神人形像,制成高跷,壮年人高踞其上,载歌载舞,以示庆贺。
因盼着民丰国安,这些活动就一直持续下来,历经千年而不乱,代代相传。文革期间,高跷曾一度停演。文革结束后,村人自发组织,重新置起衣服道具,把这项险些失传的传统艺术又拾了起来。
《高跷舞》演员分净、未、生、旦、丑、古戏文中所有人物,均可上阵。服装为古装,脸画脸谱,高跷用坚实木块制成约四尺高的木棍,顶端绑在人的脚上,高跷上端雕龙绣花,下端饰配铜铃,舞动起来,叮当做响,分外动听。高跷舞动作分单腿跳、双腿跳、对跳、穿花、四人对跳、交叉跳,边跳边扭,跳出各种舞蹈动作,还有上方桌、抬扁担、打叉、拨刀,掏花、秧歌步等,动作中配以唱词,主要唱词有《对花歌》、《大钉缸》、《担花蓝》、《民间小调》、《闹五更》。文革以后,这些歌词逐渐改为唱颂党歌唱毛主席的唱词。
历年来,《高跷舞》一直是北平皋村春节汇演中的当家节目,排演时,阵容庞大,可有百人参加,服装鲜艳,灿若云霞,旌旗烈烈,锣鼓喧天,热闹非常,引得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常被邻村相邀前去演出,成为北平皋村的传统节目。
文革结束后,村民自发组织,置办道具和服装,锣鼓等器具,让这一民族瑰宝重放光彩,历年的春节汇演中,此节目也成为北平皋村的保留节目,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享受和练习,为祖国的和谐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承艺人:
武应超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润之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天佑 男 81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小海 男 55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小江 男 55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火生 男 45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晓军 男 53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武昭文 男 58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朱明岗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朱全礼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朱甲银 汉族 57岁 男 北平皋村人
朱成武 汉族 30岁 男 北平皋村人
朱银绍 汉族 50岁 男 北平皋村人
朱成辉 男 28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朱绍和 男 45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朱成伟 男 20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
原增善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原振和 已亡 汉族 北平皋村人
原西方 汉族 60岁 男 北平皋村人
原 涛 汉族 35岁 男 北平皋村人
原文龙 男 30岁 汉族 北平皋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