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她”力量撑起“非遗”传承半天边
2021-03-09 13:12
3月8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在扬州,女性不仅代表着柔美,也是多才多艺的代名词。在扬州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就有众多女性的身影。她们或用手中的剪刀和针线,将世间美好定格为剪纸或刺绣。她们或用歌喉和曲调,将扬州声音传播广远。
“她”力量,撑起了扬州“非遗”传承的半天边。
国家级的“她”们
生命融入“非遗”之中
国家级,是目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的最高荣誉。目前,扬州拥有27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故3位)。其中,就有11位女性,她们都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她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在“非遗”项目之中,她们与“非遗”项目相互成就,熠熠生辉。
她们中,有扬州剪纸的张秀芳,出生于剪纸世家的她,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剪纸作品,具有“灵、秀、雅”的艺术特征;多用镂空技法,产生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她在继承老一辈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内容多以花鸟鱼虫为主,线条婉转流畅,静中寓动,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真正达到“圆如秋月,方如青砖,线如胡须,缺如锯齿,尖如麦芒”的艺术标准。
她们中,有两位扬剧表演艺术家,分别是李开敏、汪琴,在她们的年代,共同将扬剧艺术,推向了一座座高峰。李开敏的唱腔声情并茂、刚柔并济,汪琴的表演生动逼真,百看不厌。她们的诸多剧目,至今还是扬剧表演史上的经典。
同为表演艺术家,扬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还有在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大声说“我这辈子只说扬州话”的评话大师王丽堂;还有“弹词皇后”李仁珍,她的“李调”将扬州弹词带入了全新的境界;还有将《数鸭蛋》等高邮民歌,唱给全中国听的民歌手王兰英;还有将扬州木偶“不是真人,胜似真人”演绎得出神入化的木偶表演艺术家华美霞。
当然,扬州的女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各个领域,都在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华。她们中还有富春茶点制作大师徐永珍,她将美食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还有扬州玉雕大师薛春梅,她将“天下玉、扬州工”的美誉在现代传扬;还有刺绣大师吴晓平,她的刺绣追求画味,酣畅氤氲,极具国画独特韵味;还有“肉上雕花”的修脚大师陆琴,她将扬州修脚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省级的“她”们
传承“非遗”生生不息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非遗”传承人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都还在各地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一直进步。在99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故8位),有34位女性,她们都将“非遗”传承,当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她们当中,有的正在成为一种艺术的“掌门人”,比如扬州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不仅传承着扬州评话《三国》,更带领着扬州曲艺在新时代绽放新颜;扬州弹词艺术的沈志凤,不仅移植苏州评弹《啼笑姻缘》,更是培养出了两位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得主,“牡丹园丁”的称号,也代表着“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她们中有家族传承,陆树娴和陆俊俭的母女传承,李开敏和葛瑞莲的婆媳传承,也证明着扬州“非遗”,正在一个个扬州艺术之家中,以血脉相连的方式,代代传承。
当然,省级“非遗”中的“她”,还有同为修脚大师的周业红,还有扬州弹词的徐桂清、包伟等,她们都在自己的“非遗”领域中,继承传统,传承新人。
市级的“她”们
肩扛“非遗”传承重任
在434位市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故20位),有115位女性。在她们身上,更是承担着将扬州“非遗”传承下去的重任。
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陈美琪,她所传承的项目雕版印刷,是唯一一项以扬州为申报主体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而她的父亲,则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从小,她就跟随着父亲,用刻刀在雕版上传承文字。或许,小时候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家传的技艺,曾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挥过多么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她,已经成为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的重要力量。
同为世界级“非遗”,古琴在扬州的流传,也是源远流长,樊继健、苏菲、王芬、梁敏等女琴家,更是将自己的柔情,融入在七根古琴弦中,稍一拨弄,就是上古之音。而她们纷纷开设古琴班级,就是想让广陵琴派的影响力,传播得更为久远。而剪纸艺术,同样如此,张慕莉、翁文、陈凤霞等剪纸传人,正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图案,述说着扬州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
除了这些世界级“非遗”,在诸多“非遗”项目中,100多位女性传承人,正在用她们的全情投入,书写扬州“非遗”的不朽传奇。在她们身上,古老的“非遗”项目,也正在焕发青春的色彩。
【来源:我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