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临夏市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非遗文化根脉得以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因子、夯实产业基础。今天让我们带大家认识一位“90后”非遗传承人解娟。当记者见到她时,解娟正在专心致志的给掐丝珐琅画着色,手边整齐摆放着剪刀、镊子、釉料等,她不时更换工具,掐丝上釉,一朵朵牡丹花在她手中“美丽绽放”。今年27岁的解娟,身上有着州级“巾帼创业能人”、全省“陇原巧手”培训师的荣誉称号。然而这些“光环”并没有让她止步不前。多年来,她在坚持传统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画的同时,采用现代工艺画全新制作流程和独特配方,配合景泰蓝制作工序,同时融合国画、油画、白描等纯画技法,把河州牡丹的富贵、娇艳、雍容、大气展现得活灵活现,为临夏的牡丹名片再添精美华贵的一笔。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解娟深深地被景泰蓝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从此她全身心扑在学习钻研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画及其艺术创作上。2017年,她带着自己的“景泰蓝工艺”来到茶马古市,开设了掐丝艺术馆。同年,与妇联、扶贫办等部门合作,成立了河州香包扶贫车间,先后为全州2400余名贫困妇女、残疾人士分期进行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手工包、手工串珠、手工褶皱纸花、手工丝网花等技能培训,不仅带动贫困妇女就业创业,增收脱贫,还让居家的妇女们收获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临夏市南龙镇妥家村村民 张霞霞:我是南龙镇妥家村的村民,一位全职宝妈,我是从2020年6月份接触掐丝珐琅,刚开始做这个是因为可以一边挣钱一边带孩子,接触之后就想着既然喜欢就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既能挣到钱,又能学到手艺。现在南龙镇妥家村乡村旅游发展很好,希望在以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开一个手工坊。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回归农村。解娟的掐丝珐琅非遗项目让乡村小镇妇女及青年通过学习传统技艺获得一技之长,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并通过扶贫车间优势让手艺逐渐转变为职业,使多彩的景泰蓝文化转换成鲜活的经济效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得以发挥。临夏市掐丝珐琅馆培训师 李淑君:大学毕业我就选择回到家乡准备创业,于是我接触了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并来到这里学习,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也获得了一些经验,我的掐丝珐琅工艺也得到了提升,如今我成为了培训老师,今后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培育壮大这门工艺,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用更年轻有活力的思想态度,让非遗项目迸发出年轻的生命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尽管我们已经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巩固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将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丰富文化滋养,让越来越多老百姓拓宽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临夏州级非遗保护项目掐丝珐琅工艺画传承人 解娟: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18年成立扶贫车间以来,共辐射带动建档立卡户、残疾人、大学生80余人,为其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今后我们将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掐丝珐琅艺术,创新研制蕴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把非遗文化永久传承下去,让非遗文化技艺点亮生活,赋予生命,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

记者:马万矫 马卉 马玉林

【来源:澎湃新闻】


上一篇:【传统技艺】如皋丝毯织造技艺(南通市)传承人:李乐

下一篇:【非遗动态】非遗两会火出圈 永新华李永军:创新引领非遗发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