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海与天的交界线处,藏着一处古老的村落——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漫步在巍巍村的乡间小道,随处可见一种造型独特的房屋。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像一个个“大帽子”一样,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海草屋顶,乍一看,还以为误入了童话世界。这就是当地极富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这种造型独特的房屋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荣成市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了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柔韧海草赋予海草房不腐的“生命”

巍巍村全村一共600多栋海草房,其中300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约占一半。几百年的时间,海草房为什么能保持原貌,屋顶的海草不腐不烂?其实,海草房的“长寿”要归功于荣成市沿海地区一种独特的海草。

据介绍,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米到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浅海域野生的海草会被海浪卷至岸边,成为当地渔民建造房屋的天然材料。

“以前谁家要盖房子,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不仅能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优点。”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刘玉启介绍说。
就靠着大叶海苔野生藻类不腐不烂的坚韧性,巍巍村才能至今保留着众多传统海草房。“我们村里的海草房大约有800多年的历史。”刘玉启说。

刘玉启口中的800多年历史是有迹可循的,据巍巍村石碑记载:“元朝大德年间,曲氏先祖曲敬先由今牟平县迁此定居成村,因地处风草顶山北麓,山峰巍峨,故名巍巍。”由于巍巍村建村历史较早,其先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利用被风吹上岸的海草苫制房屋,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并将这一手艺不断传播到石岛、宁津、俚岛等周边地区。

苫匠代代相传的“守艺人”

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到元明清时代,步入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的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

巍巍村是目前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保存较好、数量较大的海草房民居古村落。在这里,有着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并代代传承至今。
说起海草房的建造工艺,刘玉启有着说不出的自豪感。因为现在会这个工艺的人不多,而他就是其中之一。“海草房民居制作整个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不含任何机械成分。建造海草房可以简单划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个步骤,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刘玉启说。

海草房像普通民房一样要打地基、做支架,只不过,房顶与别的房子有明显的差别,它由黄泥、山草、海草三部分组成,需要用到插板、拍板、瓦刀等工具。“你看这个拍板,就是在建造的时候将铺好的海草、山草、麦草拍实梳理平整,从两边檐部苫起,依次向屋脊铺设叠压。”刘玉启一边说着,一边从仓库里取出拍板工具进行演示。

刘玉启17岁时跟随师傅学习苫海草房技艺,做苫匠已40多年。“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很少有愿意学盖海草房这手艺的,能够做海草房的工匠越来越少。”刘玉启深感担忧,虽然村里也有懂得海草房建筑技艺的老人,但由于年龄大,已不能从事高空作业,掌握整套技术而且还能作业的,也就只剩他们这一批人了。

海草房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海草房逐渐被人们熟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海草房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海岸上已经很难看见有大量的海草涌上来,基本拣不到野生海草了。”刘玉启说。

对现存为数不多的海草房予以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荣成市划定了海草房民居保护村群落,每年都有专项经费用于海草房维修。在环境连片整治中,按照历史原貌全面修复海草房,整治海草房周边的环境,打造融民俗保护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村。此外,荣成市还在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登记建档、培养扶持传承人和新的苫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来保护海草房建造手艺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海草房民居曾经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居》邮票中,海草房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藏式碉楼、云南竹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来源:澎湃新闻】

上一篇:【非遗动态】丁磊:数字化正带领我们进入“万物皆可算”时代

下一篇:【非遗动态】春游汨罗长乐,乐享“非遗”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