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蚌埠市蚌山区
  【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豪气十足,拳脚并用,左架右打,一招一式,转折伸缩,意守丹田、起吸呼落,动静分明,内外合一”
  这段打法描述正是今天的主角——关东拳。
  关东拳,属古老拳种之一,也属稀有拳种,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拳术之一。少林历代武师博取诸家之精华,汲取东北关外的武术之长,演化于少林拳中。
  也有说法是关东拳始于古时官僚将佐练习的拳法,故创拳初期称为“官动拳”。后传于民间,世人为避讳“官”字,故循音改名为“关东拳”。
  在北方地区十分流行,宋朝初年颇为盛行,一度被收录为“皇家拳”,不外传。
  关东拳按照其招式还有“八架势”之称,分别是跨虎式、打虎式、群拦式、提水式、大长式、七星式、摇山式、晾翅式。
  八个基本招式为母式,一式变八招,衍生变化为六十四式,式分阴阳又生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一百单八式的杀手招法。“八式、八式、全凭架势”的拳谚说的就是关东拳。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津浦铁路局在蚌埠设立了火车站,由此开启了蚌埠“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美誉。从500户人家的渔村古渡,很快成为了皖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
  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加快了文化的交流,蚌埠民间武术在此期间得到快速发展。1915年春,袁家伍先生从山东将关东拳带到蚌埠。
  此时的蚌埠,民间武术种类繁多、门派林立,关东拳一经传入,与当时的其他拳派形成了蚌埠独特的拳门码头文化。当时该拳在蚌埠回民中习练者较多,回族和汉族的拳法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回门关东拳”,俗称“回门拳”。
  如今蚌埠“回门关东拳”的传承者是张雪涛拳师,自幼跟随著名拳师张开银勤学苦练,几十年的修炼,拳法器械,样样精通。近些年来在蚌埠设立武馆,广收弟子,现场教拳展示,享誉一方。
 
  其最大特征是:
  一是整体套路的完整性。历代关东拳师与其他武术门派的广泛交流使得关东拳法愈加完善,也因其流传面广、流传日久及师承差异,而多被其他武术门派选修,相互融合吸收,自成体系。
  二是刚劲有力的强悍性。关东拳拳法内外兼修,讲究心、意、力、气、胆、智相合,手、足、肘、膝、肩、胯相合。招法精妙,劲力充盈,体现北派拳种的刚烈勇猛。
  三是大开大合的展示性。关东拳展示时要求步法运用既要轻快有力,又要像粘在地上一样,稳固扎实,不掀脚拔根。手法在变化时要迅捷有力,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四是潇洒飘逸的观赏性。关东拳在打法上要求手、脚、鼻三尖相照。梢、中、根三节相随。眼观六路、拳打八方。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求眼神与手法、身法、步法配合得自然一致,做到手疾眼快。
  关东拳历经岁月打磨,拳法招式里印刻着历史的记忆,作为研究民间传统武术文化“活资料”,淮河流域优秀的武术文化,如今的关东拳更需要得到传承与发扬。

上一篇:【传统音乐】兴化边城曲牌(泰州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太祖拳(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