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太祖拳(蚌埠市)
2021-03-19 10:06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蚌埠市蚌山区
【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今天要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它——太祖拳。
此拳相传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故称太祖拳。
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同时代的著名武术家程冲斗也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写道:“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
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流传极广,其在清代发展至巅峰,一时间门户丛生,太祖拳也在此时分成诸多流派。
说起蚌埠地区的太祖拳,不得不提及峨眉武术(峨眉武术,佛道兼修,内外并重,自成一体,以中国著名道教、佛教闻名天下名山峨眉为发扬地)。峨眉八大门中有一门技击借鉴于少林派,突出太祖拳术的风格,独成一派,其拳法命名为“赵门拳”,故此门派也名为“赵门”。
上世纪40年代初,关外营口永发镖局镖师时忠常把峨眉派“赵门”拳法带到了蚌埠。时忠常(1881—1971)是山东历城人,自幼随祖父习武。10岁时拜关外营口永发镖局老镖主张起顺习练太祖拳,即峨眉派“赵门”拳法。他擅长擒拿、点穴、臂力过人,深受师父张起顺欣赏。20岁(光绪27年)任镖师,来到蚌埠后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建立了四大门派之一的“时门”。
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中。
手法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招式有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习太祖拳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磨练心智,锻炼意志。作为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