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程式淮派八卦掌(蚌埠市)
2021-03-19 10:23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蚌埠市蚌山区
【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功夫》这首歌可谓是家喻户晓,今天要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歌词中的“中华神功”之一——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内家拳(八卦、太极、形意)三大名拳之一,流传很广。在行拳时,八卦掌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与《易》中八卦图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
八卦掌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创于清末。董海川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命名为八卦掌。
董先师传艺之法多是因材施教,因人授法,善于启发弟子从实际出发,以《易》理悟拳理,并不强调动作的一致性,而是以走为母,以变为法。所以在八卦掌第二代传人中自然出现了流派纷呈、不拘一格的现象。但在众多流派中,流传较广、传人较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五大流派,即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在蚌埠地区盛行的八卦掌是董海川徒弟程廷华所创的程派八卦掌。程廷华自幼入京学徒,后在崇文门外开设眼镜店,人称"眼镜程"。从小习摔跤等技艺有机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程式八卦掌,亦称"南城派"八卦掌。当时武林中慕名与他较技者甚多,但无不败在他的手下,因而"眼镜程"名冠京师。
清朝末年,凤阳县人李占奎为参加“科举”考滞留津京,师从程廷华和形意拳大师李存义,习练“程派八卦掌”及“河北形意拳”。1912年李占奎返乡与堂兄李占祥,在蚌埠(老)太平街100号经营“盛昌粮行”。
李占奎将所学武术传授侄儿李万福,李万福传次子李让仁。李让仁赴天津拜武术大家、八卦掌第4代传人吴梦侠为师,学得“程派高式八卦掌”和“杨班侯大功架太极拳”。程派八卦掌在蚌埠地区至今已繁衍到第七代,并流向世界各地。
程派八卦掌的特点与董先师原始架构接近,讲究以“中”为核心;气沉心静、中速行步;千变万化、处处寻中;后发先制、距离适中;寻敌死角,一击成功。
在掌开上是龙爪掌,拇指外展食指上竖,四指微拢,掌心内含,掌背呈瓦垅状,掌心朝前掌根前顶;在掌法上讲推、托、带、领、搬、扣、劈、进、掖、撞、削、塌;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沾粘连随,拧旋挣裹,沉实圆活,注重腰力,寸劲爆发,也有人称之为揉掌法;在步法上强调行步趟泥,换式摆扣;在腿法上注重底盘,注重桩法,多用暗腿;在技法上讲究游身绕进,斜出正入,走化沾打,脱身化影,背身击敌;在形象上讲究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式若鹰,三形兼备,且演练动作较大,大开大合,舒展大方;在套路编排上以八大掌为主,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转身掌、磨身掌、翻身掌、回身掌,连环变化,拳械套路颇多。
练习程派八卦掌可以起到养心补脑、抻筋拨骨;增强代谢、清除内毒;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独特功效。作为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在新时代需要得到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