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香格里拉藏族锅庄舞之乡(迪庆藏族自治州)
2021-04-09 14:31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
【简介】
2006年5月,香格里拉市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藏族锅庄舞之乡”。
香格里拉市地处滇、川、藏结合部茶马古道的要冲,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多种宗教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共荣,构成多姿多彩的文化宝库,民族传统节日异彩纷呈,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民间歌舞、器乐、民间故事、山歌、谚语比比皆是,宗教音乐、器乐、绘画、佛教藏经、唐卡、法器等珍贵的文化遗产琳琅满目,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精髓。
香格里拉市是誉满藏区的歌舞之乡,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和丰收季节,各族人民便盛装艳饰,欢聚一起,轻歌曼舞,通宵达旦。藏族茶会歌舞、尼西情舞、纳西族阿卡巴拉舞和哑阿哩舞等当地独有。
迪庆藏族“锅庄舞”于2006年5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藏族锅庄舞、弦子舞、热巴舞和羌姆舞等在境内更是非常流行,其中的锅庄舞群众基础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特色最浓郁。正如一首香格里拉藏族民歌所唱的“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颗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是后来对“果卓”的音译,藏语“果卓”,“果”是圆圈,“卓”是跳或舞蹈、歌舞之意,是一种无器乐伴奏的集体舞蹈。总的来说,锅庄(果卓)分为三类,即牧区锅庄(促卓)、农区锅庄(王卓)、寺庙锅庄(曲卓)。
据史料记载和藏文专家考证,锅庄舞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滇藏文苑》载,“锅庄舞”的产生与西藏奴隶社会的盟誓活动相关,随着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象,而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称谓。
在香格里拉藏区对锅庄舞有不同的称呼,建塘镇、小中甸把锅庄“果卓”称为“擦拉”(cala方言),即欢乐玩耍之意。在东旺、格咱又把锅庄“果卓”称为“卓”(bro)。在香格里拉藏民把锅庄“果卓”习惯地称呼为“嘎卓”(dga bro),嘎(dga)是欢乐,卓(bro)是舞,全意就是欢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