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锡林郭勒盟
  【简介】
  蒙古包营造技艺,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陈巴尔虎旗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包营造技艺,在地上画好圆圈,根据圆圈的大小,由数块条木编成的网状物组成墙壁,墙壁安装好后再将伞骨状的包顶与木网连接起来,骨架上覆盖的毛毡要用绳子绑定,包顶留有天窗以供通风采光,下雨时可以盖起来。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81。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三位一体的架木,幪毡(覆盖天窗的部分)、顶篷(覆盖“乌尼”的部分)、围毡(覆盖“哈纳”的部分)三位一体的苫毡,组合成一种最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独特民居。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三段组合”的房屋,可以化整为零,材料也轻捷便携,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建造、拆卸、搬迁、修理都十分方便。
  西乌珠穆沁旗蒙古包制作工艺讲究,结构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部分组成,一般采用榆木制作,构架中不能有铁钉。这种蒙古包内部宽敞舒适,用特制的木架作“哈纳”,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再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在外。其顶部用“乌尼”作支架,呈天幕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即“套脑”,“套脑”上覆盖四方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
  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利用当地的柳条和湖边的芦苇搭建了夏天住的蒙古包。这种蒙古包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简洁实用,美观大方,不渗不漏,凉爽宜人。  
  蒙古包营造技艺由架木和苫毡的制作及装饰等环节构成,它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哈纳”具有伸缩性,能自由变化,蒙古包的高低、大小可按需要调节,遇到雨季、风季气候突变和居住人口增减等情况都能应付自如。圆形结构造型减少了风雨和沙尘对蒙古包的袭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蒙古高原严寒、酷热的大陆性气候。


  传承人姓名:伊勒特,性别:男,民族:蒙古族,出生年月:1970.03,从艺年限25年。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保护单位: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易筋通脊功(运城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平川陶瓷烧制技艺(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