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武山柳编技艺(天水市)
2021-04-14 11:32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
【简介】
柳编,顾名思义,就是用柳条编成日用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武山柳编属传统手工技艺,远在宋元时代,这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就已存在。渭河以南武山的几个乡镇,被西秦岭众山包围。这里生长着山麻柳和红心柳,柳条芯细柔韧,粗细匀称,色泽白亮,正是用来编织的好材料。人们总会有很多办法,通过新颖的设计,就可以把柳条编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很早的时候,这里的山民就发现并利用了这些资源,把它们加工成农具,方便了生产。
所谓靠山吃山。四门镇三衙村,一个不到三百户人家的村庄,三年前,将近两百户村民编制簸箕。他们选择地窖来加工,地窖冬暖夏凉,潮湿的环境使柳条更加柔软,由于地窖空间有限,人们也会选择在阴天的时候,四五个坐在屋子里,分工明确,谈笑间,一件物件已在手中成型。他们用双手编织的农具,被运往山货市场,于是,河西、陇东,以致陕西、青海,都有人正在使用三衙人的簸箕。这门祖先传下来的手艺,如今是他们主要的营生手段。
柳编工艺一般从柳条去皮开始,漂白之后,经过穿、编、系、砌、缠等步骤。随着家庭生产到联户加工的转变,工厂流线生产的模式在编柳人的手里运用自如。一个簸箕需用750克的柳条,也就是150根左右,如果从头到尾一个人制作,中间不停歇,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工。对于手脚麻利的柳编艺人,一天编织五六个簸箕不在话下。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天也能挣个一百多块钱,然而,由于柳条原材料的短缺,柳编的情况不容乐观。预见到这种情况,有人开始储存大量的原材料,柳条的价格也从最初的一斤一两毛涨到现在的每斤六毛。柳编的成本在不断飙升。只有升值才是柳编的出路所在。
武山柳编技艺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是天水市武山县,保护单位是武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