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医药

【地区】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

【简介】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中医疗法。


民间有一个“好好匾”的传说。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西安,次年返京时途经洛阳,有一贝勒坠马骨折。孟津县的官员推荐平乐村的郭贯田进行医治,疗效显著。慈禧太后非常高兴,当即题写匾额赐予郭家。据传慈禧太后写了两个“好”字,于是这块匾就被称作“好好匾”。民间传说的真实性如今已不可考,但从传说中我们至少能够知悉,早在光绪帝时,平乐郭氏正骨便名声在外。事实上,郭氏正骨诞生于清嘉庆年间,创始人是郭祥泰。郭祥泰偶然间获得了一本关于正骨的医术典籍,有传说是一位名叫郭益元的道人逃难到孟津,饥寒交迫之时正好碰到郭祥泰路过救助,道人无以为报,就将自己的正骨奇术传授给郭祥泰,以此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从此之后郭氏世代行正骨医术,最终形成了“平乐郭氏正骨法”。


郭氏正骨的兴起离不开一位老人,他就是郭均甫,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平乐镇一个正骨世家,师从当时享有盛誉的平乐郭氏正骨专家郭耀唐先生门下,专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他师承了郭氏家传的理法方药,真谛要诀。上世纪40年代,日寇南渡黄河,河南省大部沦陷。郭均甫遂携眷来到甘肃,开始了在甘肃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从此,他与陇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郭宪章先生,是甘肃省中医骨伤科专家郭均甫老先生的传人,他潜心研习历代中医经典、各家医籍和现代医学成就,秉家传而博学精思,师承而不泥于陈规,博采众家之长,融汇贯通,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临床上独树一帜,以他特有的正骨手法和方药而闻名。在全面继承的同时,使郭氏正骨医术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和治伤经验。


数十载风雨洗礼,兰州郭氏正骨学术流派后经李盛华等传承人借鉴现代医学,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药物辨证论治和功能锻炼为主的陇中郭氏正骨学术思想体系。兰州郭氏正骨学术流派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始终坚持“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理念。认为骨伤疾患虽然是局部病变,但要确立整体治疗的观念。根据伤情辨证分析,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或局部、或全身、或局部与全身,给予整体上的治疗,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在治疗法方面,始终坚持简洁、实用,痛苦少,愈后好的原则,通过多年实践和继承创新,总结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技术及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新方法、新经验,提高了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科学性和技巧性。在用药方面,既强调全面继承,又要灵活运用,不断创新,针对相关疾病研制了效果明显的方药,如“熥敷合剂”“骨刺膏”“消肿止痛合剂”“损伤散胶囊”“活血定眩胶囊”“腰腿痛胶囊”“杜仲腰痛丸”“痛风圣液”等一系列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的院内制剂,并且积极通过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一类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相关机制。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衷中参西,广纳博采,克服门户之见,汲取各家之长,倡导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包括西医诊断中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发挥西医在诊治骨伤疾患方面的独到特点和优越性,不断促进甘肃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


兰州郭氏正骨法保留着儒家、道家思想的印记,在继承前辈正骨手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积累和理论创新,系统总结了骨折、筋伤、脱位等方面具有鲜明陇中特色的触摸法、拔伸牵引法、屈伸法、收展法、提按法、按捺法、分骨法、折顶法等20余种正骨手法,以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系统、疗效独特、技术领先的优势及其所秉承的“医者父母心”的医德医风享誉陇原大地,它的医学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倾力保护。

上一篇:【传统医药】道医脉诊指剑掌眼技艺(兰州市)

下一篇:【传统医药】祖师麻膏药(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