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牙塘“牛犊爷”(临夏回族自治州)
2021-04-15 10:14
【类别】民俗
【地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
【简介】
“河州的南乡是宁河,宁河的南乡是牙塘”,“牙塘”二字原是藏语的音译借用,据精通藏语的人士讲,“牙塘”和和政另一处地名“麻藏”,意即上牧场,下牧场的意思,也可以引伸为上川和下川来讲。据老人们口伤,牙塘地区到元末明初时,所形成的罗,白,石,苟四姓人氏就是由藏族同化而来的。从地理位置上看,牙塘地区紧靠太子山,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和政的南乡。历史上的和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少年来汉族群众与匈奴,吐蕃等民族交叉融合,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因素,再加上民间百姓的神佛崇拜,汉族文化与藏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牛犊爷”这种表现形式,它的表演区域仅在与藏区接近的太子山下牙塘和石咀两村,其服饰,举止,部分道白仍保持有藏族特征。牙塘牛犊爷的习俗就是在牙塘地区的石咀,牙塘村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和政地区在历史上的唐五代时期为藏族的前身吐蕃族所统辖,至宋熙宁时,宋将王韶击败占居河州的吐蕃首领木征后,大部分吐蕃族退回到太子山以南,剩下的极少部分家族历经宋金争斗和宋元的朝代变迁,逐步与汉族融合,最后同化为汉民族。从历史的角度讲,和政地区民俗活动都与神会有关。
和政县牙塘“牛犊爷”是流传在和政县南部山区买家集镇牙塘石咀村一带,又叫“庄稼会”。但它的确切名称应该是“社火”,是今日秧歌的前身。当地百姓相传,明洪武年间,刘昭任河州都督,设立了二十四座边关,创修了七十二座庙堂。曾巡山打猎来到南乡(今日的和政、康乐一带),见这里山高地凉,庄稼不黄,且天灾频繁,匪祸不断,就动员山民垦荒,奖励农耕。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蛮匪绝迹,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刘都督十分崇敬汉代苏武和王昭君,因而倡导民间供奉祭祀,在春节期间用文艺活动来纪念,于是此地便产生了一种小社火。因它创自刘都督时期,便命名为“刘督爷”。久而久之,后世又将“刘督爷”误称为“牛犊爷”。
牙塘“牛犊爷”的表演角色不多,仅有20多人。主要有喜神两尊,涂白脸,戴麻胡须,头插翎毛,反穿白皮袄,手拿羽毛掸子等道具;画匠一人,头戴红缨鞑帽,手拿笔墨,逢人道喜,法师八九人至十几人不等。牙塘“牛犊爷”是挨家逐户进行表演的,“牛犊爷”进入农户庭院,白法师和喜神载歌载舞进入农户上房,喜神向户主说祝福词,用道具在户主的脸上划一下,以示赐福。其后,画匠上场表演,用蘸墨的毛笔在户主脸上涂画,边画边唱祝福词,祝愿庄稼丰收、农户平安。如今,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演变成为人们春节期间娱乐的主要项目,传承发展于农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