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礼县高抬(陇南市)
2021-04-15 10:25
【类别】民俗
【地区】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简介】
高抬,又称铁芯子,最早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村串街表演,由于围观群众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高抬。高抬所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庆祝,和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
而陇南市礼县高抬,源于两汉,传于明清,兴于现代,通常于每年农历正月演出。早期的高抬以人力为主,表演时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高抬”则一个接一个跟在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高抬规模越来越大,花样层出不穷。上世纪初,高抬就是春节闹社火的主要形式之一,那时没有钢筋,艺人用几个铡刀背扎成造型骨架,将下面铡把插在一个石磨眼中固定,上面分层次绑上供小孩坐的座位,这种高抬连同下面的石磨底座很笨重,全靠十几个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抬行。
上世纪30 年代以来,礼县艺人请铁匠按需要制作出了高抬,下面插在用厚木板拼制的正方型底座上,底座下面安装四条粗腿,这样既轻便好抬,又便于停放。60 年代后,高抬发展较快,艺人和铁匠相结合,用钢筋加工成奇巧别致的高抬,精巧而安全,下面安插处有的改进为能旋转的设施,增强了艺术效果。80 年代中期,将底座安放在动力车上,让观众从容地观赏艺术造型。在表演前的两三个月里,艺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筹划方案,选择主题,构思造型,拟定表演议程。据了解,制作一架高抬必须要经过三道程序:一是根据艺人的设计先将钢筋通过弯曲、焊接,绑上木板棍棒,准备好支架;二是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扎、画、塑、刻等环节,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龙、蛇、鸟、鱼等动物或云、树、石等景物道具;三是选择8 岁左右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角色,分层次设座于上,再用服装道具巧妙掩饰,整个工序才圆满完成。礼县高抬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
集戏曲、舞蹈、杂技为一体的礼县高抬,在红河镇最负盛名,这跟古老的秦文化有关。礼县属周秦文化,以秦腔为主要的地方戏曲,故高抬社火表演内容、服饰和脸谱均以秦腔折子戏中的场景和人物为主。礼县高抬以高、险、奇、巧、秀著称,其内容丰富,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历史故事、轶闻野史、传奇故事等,无所不包。如今,礼县高抬除原来由人力抬行而被拖拉机或汽车替代以外,表演方面仍然保持着“原生态”。高抬上有许多铁拐和木桩,是用于站立和绑扎表演者的。铁拐和木桩则根据表演内容设计。例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让人感受到既有舞蹈之美,又有杂技之险。高抬年年有,但花样在不断翻新。
礼县高抬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摄人心魄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也成就了礼县大地年节里的热闹与红火。一架架造型各异的高抬,充满浓郁的乡土风味,有一定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底蕴,是礼县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