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

【简介】


在甘肃省平凉市的崇信县有一种特殊的传统民俗活动,叫“点灯背猴”。据了解,“点灯背猴”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该民俗活动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在崇信县,除了观灯、耍社火,最精彩的就莫过于“点灯背猴”了。所有在去年结婚的新婚夫妇,都要到女方家进行“点灯背猴”。 “正月十五闹新春,新郎新娘来点灯;点了猴灯眼睛明,眼不昏花耳不聋。”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新婚夫妇双方头清目明,而猴子聪明敏捷,背猴寓意为延续香火、儿女聪明伶俐。


“点灯背猴”里面所用的灯和猴都是用糜子面蒸熟后,由巧手的妇女捏制而成的。一般都是在前一天开始烫面,将酒谷面掺入少量麦面浸烫,然后用棉被包裹发甜。在正月十五一大早将发酵好的酒谷面用蒸笼蒸,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取出来揉一会再蒸,反复三五遍之后即可做灯、捏猴。有时人手不够的,就会请亲戚或者擅长做猴灯的人来帮忙。灯的数量一般为娘家最长辈(爷爷、奶奶或父母)两口子的年龄之和,取健康长寿之意。猿猴是人类的祖先,捏个猴子,身上放几盏灯,再将猴王置于几层灯的上面,寄托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繁衍子孙、传宗接代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大面猴灯是“重头戏”,所以面猴的做工要精心。面猴身上的灯数为十个,寓意人身上有“三魂七魄”,天上有“福禄寿”三星和“北斗七星”,寓意吉祥如意,富贵平安。据说猴灯捏得越丑陋,生下的孩子越美貌灵秀,而这一习俗活动,参加的人越多越好。除了大面猴造型的面灯外,其他面灯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菜篮、面盆等,一般都以二寸高、直径一寸左右的圆柱形为主,灯头捏出莲花或其他花型的花边,后在中间插上棉花做的灯芯,注入适量清油。有时,为图吉利喜庆,也捏十二生肖的各类面灯,以式样众多为佳。


正月十五晚上,举办“点灯背猴”仪式的主人会在院子里摆一张方桌,方桌之上放置一个炕桌,炕桌之上再倒扣一个“升子(装面的容器)”, 预示着女儿和新女婿步步高升。先把面猴请出来放在高处的升子上,然后一层一层地摆上面灯。摆好以后,新婚夫妇俩人则用麻秆开始点灯,从面猴头顶那盏灯开始点燃,接着亲朋好友们依次将炕桌、方桌上的花面灯一一点燃。灯全部点亮后,鞭炮齐鸣,新女婿要先行“烧香表、叫钱粮”仪式,朝桌子的四面跪拜、烧香表,待人们欣赏一番后,主人一声“抢”字出口,大人小孩一拥而上,不一会儿所有面灯就被一抢而光。据说抢到灯会沾到喜气,子孙会更加兴旺。不过,最高处的、最最重要的猴子肯定会被新女婿抢先背走。这样新婚小两口就能早生贵子,传承香火的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女婿除了背猴,还要背回去二十个没有点燃的灯,“二十”寓意着二十年为一代人。回家后还有一个仪式叫“倒灯”。就是在自家的锅台上、灶神面前净手上香,然后把背回的灯点燃,也将猴身上的灯重新点燃,等所有面灯熄灭之后拔掉灯捻子。寓意取回了香火,今后要传宗接代。最后,把面灯和面猴揉成面团,蒸热擀成面卷由全家分食,或馈赠左邻右舍。

上一篇:【民俗】白马人服饰(陇南市)

下一篇:【民俗】陇东礼俗(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