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简介】


海丰县,取义于“南海物丰”。 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东晋咸和六年海丰置县,现隶属汕尾市。古代的海丰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要通过羊蹄岭那一道狭长险峻的隘口,故民风较为淳朴;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给海丰歌谣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明清以后大批海丰人移民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泰国等东南亚各地,他们带去了海丰风俗,也带去了海丰歌谣。每当乡思郁结的时候,海外侨胞唱起熟悉的歌谣,从中得到许多慰藉,这对增强海内外华人、台湾同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丰歌谣是海丰传统文化突出表现形式之一,是千百年来海丰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文化智慧结晶。它取材丰富,源于生产、生活、婚姻、教育等方面,有生活歌谣、诙谐歌谣、农事歌谣、抒情歌谣、渔歌、儿歌等,以及专场活动的千秋歌、婚嫁歌。其结构形式独特,重章叠句、往复重沓,运用方言俚语唱读,地方色彩浓厚,有机地将爱情与劳动相融,将生产生活与人生感悟相融,生动反映了乡间田头的爱情、夫妻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咏叹,对生产和自然规律的总结,对孩童的教育等。


内容上,海丰歌谣大致可分为生活歌谣、诙谐歌谣、农事歌谣、抒情歌谣、渔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尤以生活歌谣和抒情歌谣较为突出。语言上,海丰歌谣保存着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即海丰方言(俗称“福佬话”),这些古老的语言形态和语言习惯,是研究本地方言不可或缺的素材。海丰歌谣从结构、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直接继承了《诗经》的优秀民歌传统,尤其是换韵重起、一咏三叹的结构形式和朴实无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使其在记录和表现广泛的生活内容、抒发朴素的真实情感等方面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例如:《正月户户门贴红》正月户户门贴红,单独阿兄无媒人。人讲阿兄唔娶嬷,偏偏阿妹想嫁人。《隆隆隆,骑马去海丰》(版本之一)隆隆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去巡田、巡田生柳救、柳救双头红、红心姐、做媒人、做的嗲、做大房、大房人抬猪、细房人抬羊、拍锣拍鼓等新娘、新娘电时嫁、初一嫁、初二生、初三抱子丈外家、外家讲做鸭早、六月早种讲是做生。


海丰歌谣直接影响着海丰人民的信仰生活、心理习俗、价值取向,对研究海丰以及潮汕一带的民俗学具有特殊价值。其中也包含了河南中州话的一些古字、古词及其音韵,是研究本地方言不可缺的素材。在海丰歌谣的影响下,海丰县诞生了我国民俗学的创始人--钟敬文。1987年,海丰县文化馆通过广泛普查和征集,筛选出脍炙人口的海丰歌谣近300首,并加以订正、注释,出版了《海丰歌谣》一书,使海丰歌谣的精华得以保存。

上一篇:【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湛江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封开山歌(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