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广东省潮州市

【简介】


潮州古时僻居南隅,文化相对落后。自唐代至清初,丛林唱法,多沿用闽南“香花板”和“佛曲”。至清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惠潮嘉道宪庞屿,请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来潮重兴开元寺,-切规模法度,悉依广-州海幢寺制,于佛教唱赞板腔唱法也依此而行。早晚课诵、朔望祝圣,均用禅和板.而不用江浙流行的唱法.后因广州海幢寺住持易人另立仪制,禅和板佛乐遂在广州失传。汕头、潮阳、揭阳、丰顺等地虽与潮州相邻,各地佛寺也未用斯板,是故禅和板佛教音乐只在潮州市区流传而已,成为独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惜潮州开元寺自1936年改子孙丛林为十方丛林后,唱赞板式改为江浙一带流行的唱板(称为外江板)。当今,随着老年僧人的逝去,开元寺能懂禅和板佛乐者仅存宏生法师、新维法师而已(惜多年弃用也多遗亡)。


禅和板佛乐原只限用于潮州开元寺内。清代咸丰四年(公元1854),潮州发生吴忠恕兵难。有邑绅李谨人、辜笠舸、董思园、魏哲斋等人,皈依开元寺住持可兴和尚。在寺内诸天阁(今是大悲殿)集会念佛,祈祷消弭兵难。后兵难结束,乃组织成立“念佛善堂”,除坚持念佛之外,兼办各项慈善事业。又筹资购买了市区下东平路高华里原宝积寺派下古日庵旧址,作为社址,将念佛善堂正名为潮郡念佛社,一直传承至今。


禅和板原无记谱,仅口口相传,各人唱音高昂平稳不同。谢怡会的弟子中洪膺臣、谢晓岩等成为潮州城中南派唱腔;陈锡林等人成为北派唱腔.禅和板佛乐有南北唱腔不同始于此。(市区南部经坛多为南派唱腔、市区北部经坛多为北派唱腔。(南北派唱腔存大同而有小异)。而开元寺僧人仍沿用“古七星板”,斋堂、居士团体用“新七星板”。故禅和板唱腔,形成三足而立.开元寺1936年后停用禅和板佛乐,禅和板则以南派唱腔为宗。


历史上,潮州市各斋堂佛事用的唱赞,多向潮郡念佛社学习。如保顺堂卢传华姑娘就从谢怡会处拜师学习(俗称领菜)。延福堂的娥姑娘、海菜姑娘;欣西会的顾少奶、观音堂的清音姑娘等也都在谢怡会处学习。而保顺堂的卢传真(尾)姑娘、甜(许)姨、四姑娘、保盛堂的魏霖孝(梨姑娘)等在谢晓岩处学习。市内各善堂经坛所用唱板,除用香花板、佛曲外,又用禅和板,统称为“庙堂音乐”。禅和板是“庙堂音乐”组成的主要部分。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查拳(青岛市)传承人:高恒仑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古彩戏法“二十四孝”(青岛市)传承人:牟衍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