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山东省聊城市

【简介】


东昌澄泥(澄浆玉泥枣木柴烧御窑)烧制技艺主要分布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湖西街道办事处岳庄、徐窑;新区办事处念窑;临清、东阿等周边地区。2012年,聊城东昌澄泥烧制技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据史料记载,自汉朝起该地就原住民就制作澄浆玉泥制品,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时期家族中的一支带技艺南迁杭州与上海;明洪武年尚书郭敦(1370~1431),利用故乡东昌府千年黄河淤泥和山西手工艺人等有利因素,建议其族兄郭山在明东昌府西南(今湖西办事处岳庄居委)投资建澄窑一座,雇佣山西绛洲澄浆玉泥窑工移民二百余人,由道口铺郭庄郭姓祖先作为主要技师进行艺术品的加工制作,后逐渐传授给徐姓、王姓、刘姓、念姓等窑工。后徐姓窑工较多,渐成村落,即为现在的岳庄居委徐窑村,村名延续至今。其他姓氏等窑工后迁移至北杨集、济宁、馆陶、济南、杭州、上海等地。当时,该澄窑主要生产制作活字印模等印书用具,砚台、笔洗、笔筒等文人文玩,米缸、面缸、茶叶罐、杂物罐等御用器皿,蟋蟀罐、蛐蛐过笼、鱼缸等宠物用品,出窑后,窑头极品用30余种中药炮制后用金箔包装好全部通过运河运入京城皇宫作为御用收藏,并被历代皇帝指定为御窑,窑中精品全部进入官府人家,窑尾次品全部砸掉,禁止流入民间。 明户部尚书郭敦曾在明东昌府建西关古井一座,用于周边居民饮用和澄窑制品后期蒸煮用泉水,历史有记载。郭山建造的澄窑遗址保存至今,村中老人均记忆尤深。


澄泥制品是中国古代文人流传的一种纯手工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文人气息。顾名思义,澄泥艺术品为河泥所制,而且是烧制。工艺主要体现在地下胶泥原料的108道工序极纯加工上,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熟泥、揉泥、手拉坯成型、修坯、手工装饰(雕、刻、印)、装窑、烧窑等108道工序,每道工序口诀传承。还要再用30余种秘传中药蒸煮多次。经过如此繁复的工序,可以使澄泥艺术品坚如铁石。

澄泥砚和澄浆玉泥茶叶罐"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可追似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罐终似结丹。上等澄泥茶叶罐观若碧玉,抚若童肌, 存物不腐,厉寒不冰,抚如石,呵生津。


郭太星是澄浆玉泥烧制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澄泥的唯一传承人。郭太星自幼师从于伯父,在祖父的关爱下,多年来醉心于这门艺术的发掘、整理、提高。其制作的澄泥砚以发墨粘、绵、均、润、浓等特点,受到了欧阳中石、韩羽、乌丙安、张登堂等国内外书画名家、专家的关注。2007年以来,郭太星的“东昌轩”澄浆玉泥作品先后在各类博览会上斩获大奖,2010年其澄浆玉泥(澄泥砚)作品应邀在日本京都美术馆展出;2016年至2017年由中宣部及国家版权保护中心组织在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孔子学院进行中国文房四宝澄泥砚的非遗传承体验,得到了外国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郭太星在聊城水城小学、杭州丹枫小学、浙江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华路小学、敬业中学以及国内外大中院校均设立非遗传承体验公益基地及课程。

上一篇:【传统戏剧】福州闽剧(福州市)传承人:刘小琴

下一篇:【传统戏剧】闽剧(福州市)传承人:胡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