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

【简介】


口弦琴,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汉语称“口弦”。 是流行于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簧片乐器,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多为铁制(也有用铜制),长约12至15厘米(或6至10厘米),由琴库和琴簧两部分组成。琴库通常是由一根长约20厘米的铁条或铜条打制成形。琴簧是一根长约8厘米,宽端4或5毫米,细端仅为2至3毫米的极细薄的铜片。也有的口弦琴是在一个铜片中间切割出一根细长的琴簧。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连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钢片一端缠一点棉花或镶柳木柄,以便于用手来弹拨。


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握琴库的根部,将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间,右手食指抵住琴库尾部,同时用大拇指拨动琴簧,簧片震动后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靠口腔、唇的开合,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和音色。随着演奏者拨动的力度以及气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发生细微的变化,整个口腔也起到共鸣箱的作用,将“嗡嗡”的声音转换成“哇哇”的声音。 男人多用食指的第一、二关节中间弹打,力度大,甚至身体也随节拍摆动,表现出一派男子汉的风度,音色也较为浑厚洪亮。女人则用指尖轻轻弹拨,声音也较为柔弱。由于口弦琴的音域狭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弹奏极为简单的乐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赏。


上一篇:【传统技艺】蒙医传统疗法器械制作工艺(赤峰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鄂温克族鹿哨制作技艺(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