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野狐岭的传说(吴忠市)
2021-05-21 10:10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盐池野湖井因为多狐狸,以前被叫做野狐岭。多年以来,在野狐岭上(现盐池野湖井村)流传着一段旷世爱情佳话。而今,能为这段佳话作证的,除了坐落在野湖井村的古城,就是生息在这里的村人了。提起这段佳话,凭着口口相传的记忆,村人们你说一段,我说一段,一代代流传下来。可是,这些传说,不是这里缺了一个情节,就是那里少了一层关系,以至于这个传说一直无法圆圆满满地被记录下来,同时也让古堡因为无法彻底揭开谜底,从而愈发显得神秘了。2007年9月以来,盐池县文史馆的工作人员何武东通过两次探访,多方搜集,终于将这段关于宋代狄青和西夏国双羊公主的爱情故事整理完成。
这段野狐岭传说横跨了盐池境内的王乐井、大水坑、哈巴湖、南海子旅游区。岁月流逝仿若盐池蓝天之上的白云,当年留下佳话的古城也愈发显得荒凉沧桑了。
关于野狐岭的传说别说本村居民,就是盐池境内的人都能说个一二三。之前,笔者在进行“非遗”普查时,就说过一段有关野湖井村的传说,传说内容是关于宋代狄青和西夏国双羊公主的爱情故事。这一次,笔者直奔双羊城城下一户人家询问。
阳光照着光秃秃的院子,一对60多岁的老年夫妇正在窑洞前摆弄拉着皮水桶的农用车。提到传说,老人说他记忆模糊了,便带笔者去找一个本村最年长的老人。老人名叫史霖,年龄已逾八十。史霖老人给笔者讲述了野湖井的传说。因年事已高,叙述得仍有点残缺。后来,笔者又通过野湖井村另一村民史万(已搬离盐池)的讲述,终于整理出来了《野狐岭传说》的完整版。
盐池自古盛产食盐,早在西汉这里就开始开采食盐,到了唐宋时期,盐业收入成为宋、夏国的经济支柱,“财用所出,皆仰赖青盐”,因此,宋夏两国为争夺盐湖,常常大动干戈。
却说这一年,宋朝派遣文武双全的狄青大将西征,去夺占产盐丰富的温池。得知消息后,年仅16岁的西夏国双羊公主坚决请求挂帅出征,西夏皇帝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双羊公主挑选精兵5万,择日启程,浩浩荡荡往南迎敌,直达荀子山下。荀子山是环关的屏障,有一道山口可以直通环州。山这边是地势平坦的一马平川,正是千军万马厮杀的好战场。双羊来到这里,见前来犯关的宋兵驻扎在此,不顾疲惫,上前叫敌骂阵,话音未落,忽听一声炮响,从山口闪出一支军队,挡住去路。为首的是一员青年虎将,年约十八九岁,体态魁梧,面色赤黑,鼻直口方,眼如铜铃,身披乌金盔甲,胯下一匹乌骓大马,手执两柄红铜锤,形大如斗。一通姓名,原来是宋朝大将狄青。两军对阵,自有一番厮杀。从中午直杀到日落西山,谁也没前进一步。两军各自鸣锣收兵,安营扎寨,准备明日再战。
当夜,西夏兵营内灯火明亮,更鼓声响。宋军营内火光暗淡,哑然悄声,就跟没人一样。三更时分,西夏士兵刚刚进入梦乡,突然宋兵营里一声炮响,宋兵全军出动,猛扑过来。狄青披头散发,戴着的黄铜面具,在火光中闪闪发亮。他出入西夏兵营,往来冲杀,所向披靡,无人敢挡。西夏兵士都以为是“金面神人”下凡了。双羊虽不相信什么“金面神人”,但仓促应战,阵脚大乱,只得率领部下迅速往西北方向撤退。当她跑到一个山峁上时,看到自己骑的白玉马因连日疾走已疲不可支,就从身上解下180斤重的金盔银甲,寄在山峁上,然后轻装而去。此后,当地人便给这座山峁取名“寄甲峁”。不过,年长日久,话音谐变,现在的人己将“寄甲峁”误叫成“岌岌峁”了。这个峁在今盐池县大水坑东南的山坡上。
且说双羊公主率众夺路而逃,一夜跑了100多里,无亮来到野狐岭,才把宋军远远甩在后头。她收拢部队,扎下营寨,想起吃了这一亏,不由恨得直咬牙,下决心要和狄青决一雌雄。为了防备宋军偷袭,又命令全军将士在野狐岭北面的高地处立即筑城,五天就完工了。这便是双羊城。
狄青率军随后赶来,见西夏兵士正在筑城设防,没有马上退却的意思,也下令全军在野狐岭南面的高地上加紧筑城。两军的城都筑好了,狄青便率部挑战,双羊也早有准备,沉着应战。两军每天在野狐岭大战四五十回合,一个月过去了,还分不出胜败。双羊和狄青都暗自佩服对方的英武,尤其是双羊公主,见狄青年少英俊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她要想办法把狄青生擒过来。而宋军这一边,狄青也有活捉双羊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