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原州区古城硬花活(固原市)
2021-05-25 10:13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固原老城区,原先有个“回”字古城,古城分内外城两层。《固原州志》记载:“内城周围九里三分……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在固原地区设置安定郡,修建了高平城,这便是固原古城的雏形。北周时期,在高平城外围又修筑了城郭,形成了“回”字布局。万历三年,三边总督石茂华将外城原先的土城墙用灰砖加包,于是就成为古代北方为数不多的“砖包城”之一。上世纪70年代,固原古城被毁,自此就再也见不到古城原貌了。如今唯有一个地方,还能最为直观地领略古城往昔风采,那便是在唐永祥家中。
那是一个占地9平方米的微缩砖雕固原古城,外城墙依旧是“砖包城”,城墙上,炮台、垛口一应俱全。城里一座座楼台瓦舍,有钟鼓楼、三清宫、小学堂、染坊、杂货铺子、养牲畜的圈……城外有山、河流、长城、绿地……能看出往昔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长城的地理位置,以及水草秀美的自然环境。整个微缩砖雕固原古城模型制作细腻,令人惊叹,更让人对固原这个古老的军事重镇产生更多好奇和遐想。
微缩砖雕固原古城,是唐永祥在1992年到2009年间制作完成的。用十几年时间,“重建”一座古城,他身上有太多故事。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唐永祥,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人,小时候淘气,经常溜出去玩,当时固原城里的钟鼓楼、中山公园、炭窝子,以及其他街市铺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对固原古城就已埋下情感的种子。小学读完后,他开始跟着叔叔学手艺谋生,“我叔叔过去做‘硬花活’,就是在石头、砖块或者木头这类硬东西上雕刻图案。”唐永祥说,那时候他给叔叔打下手,边干边学。可当时没有人能盖得起像样的房子,庙宇等建筑更少,这“硬花活”手艺似乎没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唐永祥又学了修车、修鞋,以此补贴家用。
上世纪90年代,唐永祥听说外地有古城保护得不错,还开发成了旅游景区,于是就想到以前的固原古城,儿时的记忆又涌上心头,便有了复原古城的想法。
刚开始的两年,他一边检索自己的记忆,一边找老固原人了解古城模样,同时还到处搜集资料,印证自己和老一辈人的记忆。这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有一定难度,期间也听到不少“泼冷水”的话,也纠结过,不过最终,一幅完整的固原古城图纸还是被绘就出来。
别看唐永祥没怎么上过学,但做事却有学者般的严谨,处处力求精确。他特意步行或骑车,实地测量距离,再按比例缩小在图纸上,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后,记忆中的公园、染坊、铺子和钟鼓楼等,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因为学过砖雕手艺,唐永祥就想到用这个手艺,把图纸变成更直观的模型。他又开始骑上自行车,到处打听,收集当年古城拆掉后剩余的城砖。接下来,唐永祥学习多年的“硬花活”该登场了。
“弄这个特别麻烦,哪怕一小块,都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唐永祥说,用古城城砖来复原古城模型,不仅对模型本身有着特殊意义,而且韧性好、硬度适中,经过岁月浸染的颜色,古朴自然。雕刻时,先打胚,也就是打造基本造型,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打胚就好比盖房子先打地基,房子好不好,得看这地基结不结实。砖雕打胚要一层一层来,先按照砖上画的平面图,做出大概形状,然后再画图、再打磨。当时做古城的构件,有的得如此打磨上十几次。”等造型做好,也修补好了瑕疵,就要开始修光了,也就是细磨,以让表面弧度自然,线条顺畅。然后再度进行打磨,让细节和纹理呈现出来。
而这些,只是一部分工作,古城中泥制品的构建,也全部是唐永祥按照传统工艺要求,采集原料、制作泥浆,最后构成古城模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