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胶东花饽饽传统手工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地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
【项目级别】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项目批准时间】2020年5月28日被列入大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同普通的馒头相比,它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因其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花饽饽,又称“花馍”“ 巧饽饽”。饽饽来源于古时候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以及红白喜事等,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当时大多用粗面粉、荞麦面等制作而成。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延续到今天,可谓历史悠久。宋代文献资料曾记载着,大饽饽用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清朝民国时期,人们用蒸饽饽的方式来庆祝各种节日,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生活艺术品。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过年都要蒸馒头。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 在胶东地带过年蒸的馒头,也就是胶东花饽饽,更是多姿多彩、形象丰富:鱼形为吉祥,桃形为长寿,苹果形为平安如意,鱼馒头寓意“年年有余”,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馒头上点缀五个大红枣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而这些做成刺猬、龙等形状的馒头,传说是“圣虫”的一种,取“剩”、“升”之音,寓意来年粮食有剩余,日子步步高升。馒头上还有点红,意味着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和愿望。 今天的胶东花饽饽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形制,但是也被赋予了新的意蕴。随着社会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除了用白面作为主要原料之外,还用玉米面、豆面和水果蔬菜制作花饽饽,而且花样由简单的花式逐渐发展出形态各异的花饽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花饽饽由原来的单纯为了满足裹腹需求,逐渐渗透到餐饮文化中,变成了不仅好吃而且好看的艺术品。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而且多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它在所依存的民俗社会中总起着这种或那种实际的作用,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紧交织在一起,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满足着社会的共同需要,也满足着个人的心理需求。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姜惠】


上一篇:【传统技艺】普兰店马具制作技艺(大连市)传承人:杜善义

下一篇:【传统技艺】胶东花饽饽传统手工技艺(大连市)传承人:姜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