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腔”是在蒙汉人民艺术交流中诞生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早期的“坐腔”或称“丝弦坐腔”,是晋北、陕北民间艺人的习惯用词。当时的“坐腔”有乐器伴奏,演唱者不化妆,自由演唱,在演唱形式上如“蒙古曲”,故有“小曲儿坐腔”之说。后在二人台的发展阶段上,“坐腔”或“丝弦坐腔”一词替代了“蒙古曲儿”,呈现出了从形式、内容,到特点的演变过程。

在清末光绪年间,晋北河曲、陕北榆林和府谷等地的移民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及民间文化形式大量融入“坐腔”。“坐腔”也因此在欣赏习惯和群众欣赏水平上发生了诸多改变,成了蒙汉民族和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坐腔”在歌词内容上,既有对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歌唱,也有对家乡秀美山川的赞美,你唱我对,我对你接,气氛很是热闹。内容生动,唱词押韵。在蒙汉民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历史现象,即在演唱歌曲时,蒙语汉语兼用。“坐腔”也不出其右,蒙歌汉唱,汉歌蒙唱随处可见,艺人们将之称为“风搅雪”。 当时蒙古族民间艺人云双羊、巴图淖是“风搅雪”的主要代表,后来汉族艺人计子玉也继承了这一风格。

1.jpg

上一篇:【河北·民间音乐】安次区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北京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