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龙舞(易县摆字龙灯)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保护单位】:易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易县西陵镇忠义村位于清西陵,它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原为建造泰妃陵的内务府衙门,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忠义村”,摆字龙灯即在这里长期流传。易县摆字龙灯系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产生“节龙”、“段龙”的别名。据传它原是乾隆年间成立泰妃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至今已有二百八十余年历史。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组成,另加领龙绣球1个。龙身又称“龙节”,外罩绘有龙鳞、龙爪的龙衣。每节龙身长1.2米,直径约0.5米,节中央有一个固定的把手,身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这种蜡烛签设置精巧,舞动时烛火始终朝上,不会熄灭。摆字龙灯由14人表演,引龙人“蜘蛛”在前领舞,另外13人分别举着龙头、龙身、龙尾摆字。表演常在晚上进行,届时先让周围的光线全部暗下来,而后在锣鼓镲铙的伴奏下,一条火龙夭矫起舞,舞龙者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立(利)见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词句。龙灯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地卧龙、天卧鱼、龙塔垛、跑八字等多种形状。在整个表演中,龙尾可以单独行动,每个字的最后一笔均由龙尾完成,每摆好一字,龙尾都要绕场一周,再到达应在的位置,显示出轻松幽默、灵动活泼的特色。

  易县摆字龙灯对于弘扬满族文化传统、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具有推动作用。目前,易县摆字龙灯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加上当地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强,这一古老的民间龙舞传承困难,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上一篇:【内蒙古·传统音乐】口簧(区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锣鼓艺术(常山战鼓)(河北省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