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道道非遗味,欢欢喜喜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中华大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的记忆,精神的家园,智慧的结晶,连接情感的纽带,是人类最宝贵的共同财富。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这些活动和习俗都是生活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元宵节举办铁岭外研非遗网第9个“非遗展演闹元宵”活动。本次活动由铁岭外研非遗网和银冈书院、铁岭市博物馆共同主办,活动共分为三部分,2月23日(正月十四)上午10:00在外研非遗传承馆进行少儿专场:看高跷、赏非遗、做花灯、猜灯谜、滚元宵、吃元宵、辽北剪纸、金石传拓体验。2月24日(正月十五)上午9:00非遗网体验店活动有剪纸龙,猜灯谜,做龙灯,滚汤圆,吃汤圆。11:00在博物馆广场进行150米长街舞龙舞狮、威风锣鼓、铁岭大秧歌(包括地秧歌、高跷秧歌、伞头秧歌、伞灯秧歌)展演。本次活动携32位传承人在外研非遗网体验店、外研非遗传承馆、银冈书院、铁岭市博物馆同时共享“非遗”盛宴,共度元宵佳节。
【非遗展演闹元宵】
2月24日(正月十五)上午11:00在非遗网体验店至博物馆广场进行150米长街展演,舞龙舞狮、威风锣鼓、铁岭大秧歌(驻跸园孙丽颖地秧歌队、三角地高亚繁地秧歌队、站前刘美媛伞头秧歌队的表演、驻跸园王大辫高跷秧歌队的表演、省级非遗伞灯秧歌)非遗巡演。体验非遗魅力,赓续中华文脉。
【少儿快乐闹元宵】
2月23日(正月十四)上午10:00在外研非遗传承馆举办“2024非遗展演闹元宵”。活动在铁岭高跷表演中拉开序幕,60余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元宵节民俗,通过实践激发孩子们探寻非遗文化奥秘的兴趣,让孩子了解什么是非遗,加深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争做非遗小传承人。
【老人开心闹元宵】
2月23日(正月十五)上午9:00在非遗网体验中心拉开序幕,参加活动外研老年大学学员及外研小朋友。
活动有:剪纸龙,猜灯谜,做龙灯,滚汤圆,吃汤圆。舞龙舞狮、威风锣鼓、铁岭大秧歌(包括地秧歌、高跷秧歌、伞头秧歌、伞灯秧歌)表演。手指画等非遗作品展示。
一、剪纸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被赋予了中国红和中国剪的称号,红色成为了剪纸的传家色、吉祥色、幸福色。北方的剪纸龙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同时也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也是神物,非凡人可比,因此人们常常将志向高洁、行为不俗、有能力、有成就的人称为“龙”。在北方的剪纸作品中,龙也被赋予了“兴旺”、“吉祥”的含义。
二、做龙灯:龙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和对吉祥、繁荣的向往。无论是古代的祈雨祭祀还是现代的庆祝活动,龙灯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表达。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风俗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祝福和文化认同的方式,元宵节制作龙灯更是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三、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汉族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它是元宵节的一项特色活动,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到了宋朝,每逢元宵佳节时期,都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既能启迪智慧,又诙谐有趣,还能迎合节日气氛,深受大家喜爱,于是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表达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滚汤圆、吃汤圆:众所周知,汤圆是因为它的外观形状是呈圆弧状的,“圆”代表着幸福美满,团团圆圆。因此,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吃汤圆,则寓意着新的一年阖家欢乐,团团圆圆、幸福美好,平安健康,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追忆往昔,中华文明光辉灿烂;展望未来,非遗传承任重道远。非遗传承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同心协力、携手共进,愿祖国繁荣昌盛,愿非遗传承落地生花。2024年非遗展演闹元宵活动在大家的配合下接近尾声,最后,铁岭外研非遗网全体员工祝大家元宵节愉快,平安喜乐,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