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地区】山东省泰安市
【项目级别】市级
【项目批准时间】2020年12月被列入泰安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12月认定顾宗伟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肥城桃木挑符制作民俗)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简介】
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源自我国古代桃符文化。自古以来,中国百姓皆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泰山地区又有,肥城的桃木最为辟邪之说。肥城源远流长的桃文化,为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桃符,是上古风俗的一个遗存,作为民俗的物化载体,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最早的桃符,据说是用桃木板雕刻神荼郁垒二神做门神用以辟邪。在后来的演变中,消解了门神的形象而直接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宋代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祈愿吉祥,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直到今天春联仍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并保留了原来避灾驱祸、迎春纳福的意义,而作为春联前身的桃符却逐渐被人们做遗忘。目前在肥城地区还保留着制桃符,挂桃符,带桃符的习俗。逢年过节换桃符,建宅安家请桃符,小孩满月戴桃符,行车平安挂桃符。桃木桃符都以必须角色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来。尤其以桃木制品为载体的桃符更为当地百姓所认可。走进肥城的乡村田园,桃符已经从最初朴素的民间信仰中逃逸出来,进而形成一种装饰 ,一种祈愿。成为当地百姓祈愿吉祥福寿,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承载。
【传承人简介】
顾宗伟,1979年出生于山东肥城,祖父辈都是雕刻桃木木雕的匠人,顾宗伟本身对桃符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从小喜欢看民俗类的书籍,对寻常百姓家的民风民俗有着浓烈的兴趣。他自幼受祖、父辈的影响,小时候就喜欢桃符的传说故事,桃符工艺品制作应用。毕业后,潜心钻研创作桃木桃符的制作,带着平日积攒创作的桃符作品,经常参加省内、国内举办的非遗大赛和文化博览会,获得了许多大奖。他潜心学习桃木桃符的制作技艺,为传承桃符文化,走遍全国各地,收集了许多关于桃符文化的书籍和散落在民间的桃符制作技术资料,复原出相当多失落的甚至失传的桃符形式。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缘起于上古朴素民间信仰,流传于民间,传承于百姓,带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特别是在肥城当地,桃木雕刻的历史由来已久,肥城桃木雕刻民俗作为当地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民俗生态。
多年来,顾宗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从北方的八十年代农村民风民俗到南方家族祠堂传统文化,对桃木桃符制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创意。2018年,在马来西亚第二十届书香世界中华书展上被评为最佳工艺师,2018年,作品【事事如意】获得洛阳-丝路中国金奖,同年,参加长春东北亚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作品【福禄寿】获得金奖,同年,其作品【九五至尊】获得山东民间艺术家博览会优秀奖,2018年8月,为“沟通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联合国总部巡展做出突出贡献,颁发证书和奖章,2019年,参加云南昆明官渡非遗联展,作品【山海镇】获得银奖,并被官渡非遗文化展示中心永久收藏,2020年,作品【神荼郁垒】在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被政府评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对桃木桃符的传说来源,现实应用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桃木桃符当代传承人。
【非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