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
【项目类别】民俗
【项目地区】山东省泰安市
【项目级别】市级
【项目批准时间】2020年12月被列入泰安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项目简介】
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源自我国古代桃符文化。自古以来,中国百姓皆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泰山地区又有,肥城的桃木最为辟邪之说。肥城源远流长的桃文化,为肥城桃木桃符制作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桃符,是上古风俗的一个遗存,作为民俗的物化载体,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过程。最早的桃符,据说是用桃木板雕刻神荼郁垒二神做门神用以辟邪。在后来的演变中,消解了门神的形象而直接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宋代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祈愿吉祥,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直到今天春联仍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并保留了原来避灾驱祸、迎春纳福的意义,而作为春联前身的桃符却逐渐被人们做遗忘。目前在肥城地区还保留着制桃符,挂桃符,带桃符的习俗。逢年过节换桃符,建宅安家请桃符,小孩满月戴桃符,行车平安挂桃符。桃木桃符都以必须角色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来。尤其以桃木制品为载体的桃符更为当地百姓所认可。走进肥城的乡村田园,桃符已经从最初朴素的民间信仰中逃逸出来,进而形成一种装饰 ,一种祈愿。成为当地百姓祈愿吉祥福寿,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承载。
【项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