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满族堆绫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满族妇女钟爱的女红技艺。“堆”就是用各种丝绫绸缎纺织物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堆绫”即是用布做的画,是女性用丝缕来表达对大千世界美好生活与幸福的祈盼,承载着历代北方满族女性的礼仪与情感。2012年被沈阳市政府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堆绫”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清朝入关后这种色彩艳丽、厚重、华贵的民间工艺传入宫廷,深受后宫嫔妃们的喜爱。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还收藏陈列着很多用丝绫堆拼工艺做装饰纹样的袍、褂以及椅垫、荷包等物品。满族女孩从小就开始做女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堆绫”。女孩在婚嫁之前会事先制作一些含有“花好月圆”、“百年好合”、“多子多福”、“和和满满”、“喜结连理”等图腾装饰纹样的肚兜,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在婚俗类的“堆绫”中常用鱼、莲花、石榴等图腾托物喻意,表达对旺盛生命力的祈求。也有以人物典故为题材的如“孟母择邻”、“五子登科”等。

沈阳满族堆绫以各色绫罗绸缎为主要原料,把一些有传统寓意的纹样如蝙蝠、牡丹、宝瓶、百合花、莲花等按照个人的意愿组合成吉祥图案,借助丝绫绸缎的艳丽色彩与“堆绫”的七道工序、十四种针法的灵活运用,制作成精美韵味无穷的艺术品。“堆绫”的工艺流程有七道,首先在厚纸上面画好图案(旧时用牛皮纸);第二把图案剪下来,用浆糊贴在选好的纺织物上;第三选料要统一材质,纺织物的缩水率要一致;第四纺织物留出边缘剪下来,把周边涂上浆糊;第五趁着浆糊还没有干,用熨斗造型;第六手绘图案;第七把绘好的图案不露针迹的缝在底布上。

沈阳满族堆绫有十四种针法:倒针是一条连贯的线,后一针脚紧接着前一针脚,不留空隙,如鱼子般规则排列以越细越密为越有技巧性;挑针是与倒针结合用的,在倒针的基础上再一针一针的串起来,一般用于绣叶脉;滚针是针针相比,第二针要在第一针尾部稍微偏前一些的位置,紧逼前一针的线并将针脚藏在下面;盘金是将金线或银线按纹样的轮廓由外至内或由内至外盘旋,边盘边用针线将金或银线固定在纹样上,通常是两根金或银线被同时固定;十字针是针脚排列要求垂直交叉,力求均匀平整;锁针是平时用于锁扣眼的针法,一股用于绣动物的眼睛和绣纹样的边缘;单套针是用于两色线,长一针短一针的相互错开排列,长、短针的针脚大小要一致,针脚走势要与纹样的边缘平行;双套针是用于三种以上颜色的绣线,与单套针的针法相似只是多了几个层次。多用于绣鸟的羽毛或蝴蝶的翅膀;网针是用绣线做出网状图案,以直线、斜线均匀的相互交叉而形成各种形状;抢针是用短直针按纹样的形状,一层一层的按颜色的渐变而绣,每层的衔接处要整齐分明;辫子针是用于装饰纹样的轮廓;打籽针就是把打的单扣结一个个的钉在布上,一般用来绣花心,对于手势的功夫要求较高,每个籽粒的大小,松紧一致为上品;钉珠也叫珠绣,将珠子缝在织物是丰富肌理效果;扦针用于将造型后的纹样缝在底布上,表面不露针迹。

沈阳满族堆绫作品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蝙蝠、佛手、桃子、牡丹、凤凰是满族“堆绫”中运用较多的图腾纹样,它们象征着幸福长寿、富贵荣华。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充满北方满族文化的色彩,大红大绿,大俗大雅。工艺繁杂程度高于一般绣品,主要有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不用“花绷”且堆出的图案以不露针迹为极致;二是实用性强,可以反复浆洗,不退褪色不变形;三是用丝线直接绣,不劈绒,表现出了满族游牧民族的粗犷风格。

沈阳满族堆绫有着浓浓的满族艺术风格,技艺独特,手法精炼,自成一派,是装饰性极强的欣赏工艺品,是中国女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独有的艺术风格备受赏识。沈阳满族堆绫构思独特、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意境深邃、做工精美,已成为珍贵的传世文物。沈阳满族堆绫在技法上完整地继承了家族传统,并根据当代的审美观念追求齐、平、匀、顺等,运用镶、填、补、贴、半绘、半绣等技巧来使传统的满族堆绫更加精湛,更具时代精神。


上一篇:【传统技艺】陈氏金属浮雕工艺(沈阳市)传承人:陈学明

下一篇:【传统技艺】木杆秤制作技艺(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