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鼓乐是辽阳最具民间特色的艺术品种。主要分布在灯塔市王家镇、佟二堡镇、沈旦镇、铧子镇、柳条镇、张台子镇等农村及部分城区。据健在的鼓乐老艺人讲,灯塔鼓乐兴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灯塔鼓乐主要用于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活动。乐队人数一般为六至七人。如果举办婚、丧事的人家仪式多、规模大,有时要主、雇佣两个乐队轮番演奏,以示排场,艺人们称这种形式为“对棚”。“对棚”时每个乐队还要增加一、二人。乐队队员除演奏自己所担任的乐器外,还要兼奏其它乐器。如吹、打、弹、拉及吹咔戏等。乐队演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坐棚(坐堂);二是走路(行乐)。

灯塔鼓乐从表现形式看,属于民族吹打乐。主要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笙、单管、双管、吹咔乐件和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有:堂鼓、小镲、大镲、大钹、包锣、乐子;以六人组成的乐队一般所用乐器有:大小唢呐两支,堂鼓一面,小钹一付,乐子一个,包锣一面。婚事用小唢呐和堂鼓,小钹和乐子。丧事用大唢呐和堂鼓、小钹、乐子、包锣。鼓乐曲大致分为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笙管曲。什么曲目在什么场合中演奏,都有严格的界定。在演奏技法上,艺人们可根据个人技艺水平,巧妙地运用加花、填字、减字、换字、借字等变奏手法,丰富曲调,从而使曲调更加悦耳动听,情绪感人。在群众中流传“唢呐一响,浑身就痒”的说法。目前,保留的传统曲目有百余首。

灯塔鼓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955年斯大林逝世时,灯塔市王家鼓乐班(班主王洪革外号“王麻子”)曾随我国吊唁团前往苏联进行悼念演奏。

灯塔鼓乐兴于明末清初,民国初期发展到鼎盛,民国后期开始渐衰。在“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灯塔鼓乐基本“绝响”,陷入绝境。改革开放以后,灯塔鼓乐才开始得以复苏,但是由于“文革”的破坏,很多古老的曲谱相继丢失,技艺逐渐失传,加之民间鼓乐在传统丧事礼仪中被认为是一种陋习,往往被列入禁演之列,使民间鼓乐的发展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离世,传统鼓乐的古老曲目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机。


上一篇:【民间美术】百体千字文(辽阳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罗大台石刻(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