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峰地会是辽阳地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它是指大家会在一起,在地面上以走阵的形式进行舞蹈表演,后期为区别于“寸跷秧歌”和“高跷秧歌”也称“地秧歌”。

西马峰地会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重贺胜利,将与元兵打仗破阵之功流传下来,用人来摆阵,发展到以梆子击鼓传点,将士醉酒起舞,后加入当地群众参加,逐步演变到今天的表演形式。

西马峰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大队伍走阵,一般为64人左右。后来,随着历史发展,吸收了戏剧艺术表演形式,加入了“沙公子”和“渔姑”、“姜老头”、“姜老婆”等人物造型,并在大队表演之后,有了下小场的单独表演。

西马峰地会的表演顺序,一般分为:排子街、唱喜歌、接对舞、花场子、下小场、观音场、退场。而司职内外场监督的分别是蒙古人打扮的外鞑子和清朝官员的里鞑子,这就成为西马峰地会的一大显著特点。

西马峰地会主要价值体现有三:一是历史价值,从地会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辽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城市发展历史;二是文化价值:西马峰地会的表演融合了满、蒙、汉不同民族的服装特色,充分体现了各兄弟民族从异化到同化,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文化进程;三是艺术价值:西马峰地会是集舞蹈、音乐、说唱、戏剧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表演形式,因此,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西马峰地会1953年曾在丹东举行的辽东省文艺汇演上荣获优秀表演奖。然而,随着当年参加表演的老艺人孟广伦、严配仪、赫永增等一些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西马峰地会这一表演形式已濒临失传。1984年,省舞蹈家协会进行编辑舞蹈集成时,初步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然而26年后的今天,地会表演已基本后继无人,所以急需进行传承和保护:一是保护传承人;二是重新组织地会演出;三是编写教材,记录传世。以让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永远发扬光大。


上一篇:【传统技艺】罗大台石刻(辽阳市)

下一篇:【民间音乐】灯塔二人转(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