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东南百里之遥的地方,有一座兴隆山。这里峰峦巍峨,松劲柏秀,花繁草荣;更有啼 林莽的鸟语,回荡空谷的鹿鸣,戏逐碧水的银鱼,留栖白云的亭轩……真是一处风景怡人的游览胜地。人们称它是镶嵌在黄土高原的一块翡翠。
  兴隆山东西二峰对峙,西峰陡然高耸,云歇雾宿,故名“栖云”。东峰苍翠葱茏,清泉垂流,因名“兴龙”。两山相夹的涧谷里,山涛奔涌,白浪拍岸,一条精巧玲珑的彩桥横架其上,宛如长龙卧波,这就是闻名远近的兴隆山“云龙桥”。关于这座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传说呢!
  相传早在明清时代,有个道号悟元子的道士,云游到此,被兴隆山钟灵毓秀的山色所迷醉,因为眷恋不舍,便定居下来,养性修仙。这兴隆山自西秦以来,累朝继代都有善士修建庙殿。到唐宋时期,这里已经是古刹 ,香火鼎盛了。不料后来屡遭战乱,把一个素有盛名的“洞天福地”焚成灰烬。从此善士逃遁,香客消迹,只留寂寂空山。峡谷里原有一座卧桥,也被洪水冲毁,只剩两座桥墩。悟元子见到此状,顿起一腔热念,立志要把兴隆山兴建一番,恢复其“洞天福地”的美誉。
  悟元子有个徒弟,名叫唐童,在孩童时身染瘟疫被弃荒野,被悟元子捡得施药救活,抚养成人,便常随师父云游四海。来到兴隆山后,见师父立志修复古刹,便身背药箱,随师父走州过府,行医治病,为兴建兴隆山捐集资金。兴隆山药材遍地,且盛产蘑菇、木耳、松花、蕨菜等名贵山珍,师徒便抽空採来,拿到街上变卖些铜钱,积攒下来作修建之用。
  一日,师徒化缘归来,见河水暴涨,水势汹涌,樵夫药童淌水过河,柴捆、药筐纷纷被水冲走。悟元子见状心中不忍,便和唐童不顾长途疲劳。进入齐腰深的水中帮着打捞了一番。他见那些柴捆被冲走的人们因全家“衣食”无着愁眉不展,便把募捐化缘得来的钱分散给众人回家买粮。唐童搀扶师父过河,心中暗想:何不先修起一座桥来,既可方便山下百姓,也可免得师父常常淌水受苦。他们过了河之后,坐在河岸边穿鞋。唐童便将此想法向师父提出,师父听后只叹财力不济,摇头不已。这时,唐童看见身旁不远处有一株小树被水冲露了根脚,一下子倾倒在水中。他猛然眼前一亮,又向身后扫视了一眼,忽地跳起来,奔向临崖的一棵千年老树,高兴得又喊又叫:“有桥了!”悟元子抬头望去,见那棵青树足有百十丈高,粗壮无比,直端端的竖立云空中。只听唐童喊道:“师父,有桥了!”他不解地问:“桥在哪里?”唐童手指那棵青树说:“这不是!?砍倒这棵树,让它顺势倒在对岸,不是一座现成的桥吗?”悟元子这才恍然大悟,连声称道:“妙!妙!”
  师徒二人回到住处,匆匆吃了晚饭,便拿了斧子奔下山,来到树前,选好地势,二人便一左一右地砍了起来。他们砍了一气,停住手擦汗,谁知砍进去的茬口又很快长合了,连砍数遭都是如此。看了半夜,树杆竟完好无损,师徒二人十分纳闷儿。师父砍得性起,那管夜深露冷,索兴脱去袍褂,赤膊砍起来。唐童见了,怎好怠慢,忙来相助。二人怕停下斧子前功尽弃,一鼓作气那里再敢住手,直干得汗流如注,把脚下的泥土都打湿了一片;手心里老茧层层花,鲜血飞溅,把树杆和斧子柄都染红了。二人砍着砍着,气力消耗殆尽,渐渐有些手轻斧慢起来。这时仙居在兴隆山“二仙洞”的秦李二仙,刚从华山和陈 老祖下完棋归来,听到伐木声便停在空中察看。见悟元子师徒伐树不倒,正值紧要关头,便往树上推了一把。只见刮起一股狂风,天崩地陷一声响,那树不偏不斜正倒在西山脚下,成了一座独木大桥。人们看到兴隆山西峰底部有一个马鞍形的缺口,据说那就是这棵青树倒在西峰后,满树的数籽落地发芽,繁衍成林的。这里的秋景独具特色,每逢霜降,叶红如染,据说那是悟元子师徒的血汗浸染之故。
  悟元子师徒砍倒了那颗千年古树,因工劳累过度,昏倒在地,冥冥中听得有人说话:“眼下虽有此桥,终是独木难走,况且日经风雨,那得长久。待我点木成桥,留于人间,也是一桩美传。”另一人道:“且慢!悟元子立志光耀圣地,建树功果,你我怎好越俎代庖!不若传他三条秘诀,使他为民消病除灾,必然万民感戴,那时群力捐金,其功何愁不就!”说毕再也听不到声息。不知过了多久,唐童先苏醒过来,睁开眼,见不远处亮光闪动。走进看时,斧子下压着一张黄表纸,捡起看时,上面有几行朱砂金字。他不认识是什么稀罕物,忙喊:“师父!”便递了上去。师父结果借着月光念道:“济民救灾,仙路常开。”下面写着:“驱旱秘诀”、“驱雹秘诀”、“驱瘟秘诀”三条经咒。他念过一遍,那黄纸化作一片枯叶被风卷走。师父惊愕不定。
  那时,宛川一带十年九旱,雹祸成灾,再加官府昏暗,赋役繁重,苦害的这方百姓无法生计,便携儿带女远走他乡,度荒逃命。悟元子师徒自从得了神仙秘诀,便谨遵仙旨,遇旱及时行雨,遇瘟及时散药,遇雹及时化云。于是旱灾消迹,温病绝踪,雹祸不兴,宛川一带,风调雨顺,万民乐业,五谷连年丰收。百姓无不感恩戴德,纷纷为兴建兴隆山捐粮捐钱,出 出工。能工巧匠也从四方汇至。一时烧砖炼瓦,起殿塑神,日夜忙碌不停。不到三年功夫,百十座殿阁亭榭错落有致地座落于东西二峰之巅,远远望去,绿树映衬下,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峡谷里,也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木拱桥,雕龙镌凤,描金着彩,更是华丽无比,气势不凡。悟元子以迎拜善士之意,取名叫“迎善桥”。从此,引得四方僧侣和香客仰景慕名,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四时不衰。
这年农历六月六日,四方百姓来赴山会。那耍杂的、练武的、演戏的争相搭台扎彩,卖艺献技;那酒店、饭庄、果铺、茶社也搬来这里赶会叫卖。挽篮的村姑、摇扇的仕女、挑担的贫民、游手好闲的富豪以及前来吟诗作画的骚人墨客等挨肩接踵而行,把一道山沟挤得水泄不通,曲径小道也人流如蚁,热闹非凡。不料晌午时分,天色突变;霎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骤至。山下游人都跑上山到庙刹里避雨,迎善桥上人如潮涌,把一个快要临产的孕妇挤倒在地,在迎善桥上小产了;那孕妇失血过多昏死过去。那些香客一则怕血沾污身,儿则怕被雨淋,哪里顾到救人。几个好心的妇女想要救助,可是这里除了庙院外哪里去找房舍安置产妇。正在为难之际,悟元子闻讯赶到,忙使唐童卸了一块门板,把产妇抬到一座庙院厢房,急忙烧汤煎药,将她救活过来。但是这场大雨却越下越大,不一时山洪暴发,吼声如雷;水势汹猛,吼声如雷,浪头到处,树木摧毁。几围粗的大树连根拔起,山下那座刚修起不久的迎善桥也如狂风掀帽一样被轻轻卷走,众人无不惊叫叹息。悟元子见数年心血毁于洪水,犹如万箭穿心,叫苦不迭,唐童更是痛苦不止。这时,偏有些好事多嘴之人借故搬弄是非,说出一些不相干的话来:什么“血光冲了神桥,招至祸端降临”,什么“佛殿洁净之地,不该收留产妇”……等等,说得悟元子懊悔不已,从此立了一条山规:不许污秽之人上山拜佛。
  真是祸不单行,拱桥遭水毁没几天,一座菩萨又遭火焚。悟元子疑心东峰神灵被血光污秽,佛光不照,便无心在东峰修行,在西峰半间凿了一孔石屋,称为“自在石窝”,整日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编著医术,抄写经文,无事不下西峰。徒弟唐童见师父如此,只好把东峰的一应事务承担下来,每日除打扫庭院,掸拭供案外,就担水砍柴,烧火做饭;还要添香敲钟,迎送香客。他见师父早晚著书写经十分辛苦,每顿饭食也由他端送,每天奔忙于东西二峰只见,天长日久,毫无怨言。
  有一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玉皇大帝在凌霄殿召见下界各方灶君,听取人间善事。有宛川灶君奏事道:“兴隆山修士悟元子行善济世,万民称颂,堪称仙家弟子。”那些在兴隆山承享烟火的诸神也称赞道:“悟元子苦志修练,善果昭著,可列入仙班。”玉帝听后,为查证悟元子道行,便派八仙班首吕洞宾前去度化。吕洞宾领了玉帝之旨,来到兴隆山按落云头,变为一个八旬开外的老婆婆一路乞讨而来。
  却说唐童在兴隆山东峰主持香火事宜,这日,阴雨霏霏,本来稀少的香客,进完香又都早早归去。傍晚,雨渐大了,唐童心想,这时不会有人再来了。他正要关闭山门打点去给师父送饭时,忽听山下有人呼救。唐童此时不顾崖险路滑,连滚带爬地跑下山去救人。他见落水者是一个瞎眼老婆婆,打救出水之后,已经冻得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唐童忙脱下袍褂披到老人身上,把老人背到住舍,急忙生旺炉火,却答非所问,才知道是个聋子。见她张口要吃,唐童忙将做好的饭菜满盛一碗端上;见她抓不住筷子,便用双手给她喂吃。老婆婆饿极了,把师徒二人够吃一顿的饭菜吃了个精光还不见饱,张口还要吃。唐童见状,自语道:“也罢!反正我和师父的晚饭总要重做的,就多做上些看你能吃多少?”说着便找水桶就要去汲水,猛回身,却见师父立在门口。唐童见师父老大年纪寻上山来,自愧没能送饭,十分过意不去,站在一边低头不语。
  原来师父在“自在石窝”诵经,眼看过了时辰,不见徒弟送饭来,也没听到东峰这边响“上灯钟”,料想出了什么事,便走过山来察看。到门首时,正见唐童救人,心中甚是欣慰。当下赞道:“出家人慈悲为怀,本该这样才对。”说着走进来向老婆婆问话,连问数声,不见答应。唐童解释道:“她耳聋,非得大声喊话才听得见。”于是,师父凑近老婆婆耳门正要喊问,一眼看见她满头疮痂, 虱成堆,耳孔不断往外流脓,又见她衣服褴褛,全身脏臭难闻,不由一阵恶心,“哇”地一声呕吐起来,唐童忙上前扶住。师父喘息半晌才道:“我山门乃是供奉神祖本地,怎能容留如此污秽之人!岂不记先年水火之灾?快快打发出去,休得亵渎神灵!”便起身往外走出去,刚走几步,又回头说道:“一应炊饮器皿无比洗涤干净了,须知敬神虔诚要紧!”唐童见师父要走,忙递上雨伞。师父见唐童还赤着身子,又训道:“看你赤身露体,那像道门弟子,还不快去穿好衣服!”说罢,结果雨伞,冒雨离去。
唐童送走师父回来,见老婆婆靠住墙睡着了,心想:撵她走吧,老人体弱有病,那能再经历风雨折磨,再说半夜三更出去不是冻死,定遭狼虫吞食,岂不是把她就出深渊又推向火坑?不送走吧,师父又要怪罪。他想来想去,最后横下心,索性救人救到底,且留她住一宿,待天明早早送去就是。唐童打定主意,便将老人扶到卧榻,自己抽了一条被单睡在地板上。这老婆婆终是上年纪之人,且又病得不轻,睡下去没一时安静:一会儿要喝,一会儿要翻身,一会儿要吐痰,一会儿要解手,样样都要唐童扶侍,折腾了半夜才稍微安定。唐童睏极了,才要睡去,似听得有人敲门,凝神细听,又像是有人啼哭,哭声断断续续,忽远忽近,伴着风雨声,音调十分凄惨。唐童怔了片刻,开门出屋察看,隐隐听得敲打声、哭声正从山门那边传来。唐童揣揣不安走上前去,从门缝向外张望,见门外站着一个女子,抱手缩肩,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打牙。唐童一见心中好不为难:麻烦事怎么偏偏凑到今宵,傍黑为收留一个老婆婆,受了师父责备;眼下又来一个……又是个女子……算了吧!男女授受不亲,这是道家大戒,还是避些为好。他待要转身离去,听见门外 哭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冻死谁肯实心救助,苦啊……”哭着哭着又敲起门来。唐童被敲得心烦,隔门喝问:“谁家女子不在家中,来这里敲门怎的?”门外答道:“小女子是来寻找祖母的,不幸迷了路津,著风著雨,饥寒难度,求师父发发慈悲。”唐童听说是来寻祖母的,细细盘问了一番,那女子说的竟和夜来收留的老婆婆一般无二,便说:“你祖母留宿在此,待我扶她出来交你便是。”女子忙说:“谢师父搭救,想这深山旷野,怎好就走?不若放我进来和祖母一处避避风寒,明日一早走也好。”唐童思 半晌道:“这山牌楼足可避雨,待我抱捆干柴来,给你们生火取暖就是了。”说毕就走,忽听女子一声尖叫:“啊呀!豹子……豹子来了,救命啊!”随着喊声,果然听见豹子吼叫。唐童情急,再也顾不了许多,急忙拉开门闩,放女子进来,插上门,拉着她一口气跑到住舍,关严门,这才出了一口气。他点燃灯烛,见那女子婷婷玉立,容颜俏丽,雨温发鬓,宛如著雨梨花,楚楚动人。女子问起她祖母,唐童一看床榻竟呆了,床上哪还有老婆婆的影子!那女子没见到祖母,就认定唐童有意诓骗,便哭闹起来。唐童此时有口难言,要出门去找,那女子却挡在门前,擦着眼泪说:“小师父不必去找,想必我祖母放心不下小女子,回家去了。”又说:“多亏小师父相救,不然我早做凶兽之食了,小师父当受我一拜。”唐童合掌说声“惭愧!”低头不语。稍顷,那女子含羞说道:“小女子父母双亡,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家有良田快马,只是少人使唤,小师父如不嫌弃,招 到我家,男耕女织,欢度光阴,岂不强似出家苦行,不知意下如何?”说着,她那对秋水明眸痴痴地盯着唐童。唐童顿觉心跳耳热,连忙盘脚坐定,闭目合掌道:“小道自拜在空门,沐浴道光,尘念不生,再休提起‘姻缘’二字。”那女子笑道:“休得花言巧饰!方才明知是我小女子在外叫门,竟不顾礼端,拉手进来,还说什么‘尘念不生’。”唐童正色道:“道家素以慈悲为怀,怎能见死不救!”女子又笑道:“深夜挑灯,迎青年女子进室,待到天明,凭你有口千张也难分说清楚。”唐童道:“君子何惧瓜李之嫌。莲藕与污泥同塘,岂不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女子道:“登仙如登天,岂不闻青灯易守,莲台难坐?且睁眼看看你面前这朵活莲花吧!”说着娇声浪笑,摸近前来伸手就拉。唐童剑眉倒竖,一声断喝:“任凭貌似天仙,我只视为骷髅。”话未说完,听得一声大笑,声如洪钟。唐童睁眼看时,那里还有什么女子,只见眼前一朵闪光的莲花:上面端坐一位道者,面容清 ,目光炯炯。唐童知是神仙下凡,连忙跪拜在地。
  原来这道者正是吕洞宾,老婆婆和那女子都是他变化的。吕祖道:“弟子一心向道,贫贱不移,富贵不淫,道行已成。五月端阳节时便是仙化之时,谨记勿误!”说毕给唐童一支三寸来长的麦棱,说它可以当路走,可以当桥渡,可以当云乘;人踩上云,千里远途眨眼就到。唐童接过麦棱,待要道谢,吕祖早已不见了。这时,窗外天已透亮。
  唐童拿着吕洞宾给的麦棱,喜不自禁,便想试用一下,正不知搭在何处的时候,猛然想起西峰“再在石窝”修行的师父,想去看看。这一念头刚生,只见脚下射出一道白光,穿过云霞,直射西峰,他面前闪出一条宽敞亮堂的大路。他迈上脚去,还未迈出第二步,却早已站在“自在石窝”门前。他透过窗棂看见师父已经绝早的坐地诵经,心中十分怜悯。想到师父昨日未吃晚饭,便踩着麦棱回来,做了一顿饭早早送去。
唐童自有麦棱后,走路脚不沾地,十分快当,干活省了许多脚力,所作事宜一时即了。他闲着没事,便踩着麦棱上天宫,游蓬莱,好不逍遥。他师父每次吃着滚热的饭菜,夸赞唐童勤快,唐童听了心中暗笑。因仙机不能泄露,不敢说出真情。
  眨眼到了端阳节。唐童想到就要和朝夕相处的师父离别,心中委实难过,一大早便到西峰来和师父告别。师父听到唐童要离山云游,想到徒弟已长大成人,出去见见世面也好,便欣然准可了。唐童跪地,毕恭毕敬地磕了三个头,洒下几行热泪,说了声“师父保重”,就退了出去。回到住舍,烧了一盆清水,沐浴后便坐地仙化了。
  再说悟元子自唐童走后,心中若有所失,便走出石屋散心。说来也怪,他走出门一看,天光山色竟不同于往常:天空格外晴朗,太阳格外鲜明,漳谷里紫光缭绕,瑞气 氲;山坡上各种花卉同日开放;草木争荣,比平时更为葱茂;河水也澄清变绿,明沏见底,鱼儿见人蹚进水里也不逃避;就连潜栖于深林的鸟雀也露了面,不惊不恐,任意落在行人肩头手掌……自然界一下子竟变得如此和美亲睦。悟元子正感诧异,一阵清风拂面,闻到一股浓烈的艾香,这才记起端阳佳节,一推算恰是当日。他想起唐童辞别情景,联想起唐童进来种种反常举止,恍然大悟,急忙追下山来。到山下河边,见早前化缘时得来的那头白鬃毛驴驮着一对水桶,站在泉瀑下自己盛水呢!悟元子见之大惊,暗想:“这不是唐童成仙后给牲畜点化的灵性?”他想急赶在唐童仙化之前问问自己的后事,顾不上脱鞋袜,蹚过河,一口气奔到东峰唐童的住舍,一把推开门,竟呆在门口了。只见唐童一个“童子抱瓶式”坐地仙化了:容颜如生,两道凝固的鼻涕象两根蜡烛,从鼻孔一直伸到膝盖。悟元子呆看了半晌,猛想起人说吃了仙化之人的鼻蜡也可脱骨换胎。待他反应过来时已经迟了,跟随他来的那只小龙狗早把鼻蜡舔吃精光。悟元子再一细看,见唐童手中捧着张纸,上面写着:“著书建庙,志大功高,因图虚界,仙路冥渺。”悟元子看了此帖追忆以往行止,确有短处,从此便严律行操,终修得半仙之位。
  传说唐童脱了凡体,踩着一缕香烟升到云空,想到即要离开兴隆山,对此地留恋难舍,再想看一眼他所熟悉、热爱的山水草木,便踩着一朵白云绕山游转。当他一眼望见那条形如飘带的河流时,心中很不平静。想到几次修桥,都被洪水冲毁,耗去多少财物,到今仍然无桥可通,便决然取出吕洞宾给他的那支麦棱,以此为桥,留给后世。唐童省度水势,选中地方,便将麦棱从空中投放下来,只见一道白光落在东西二峰之间,形成一座精美的桥。从此,这座桥再没被洪水冲毁。起初,人们称它叫“麦棱桥”后来取“栖云”、“兴龙”二山之意,改称“云龙桥”。每当人们去兴隆山游览,总少不了要渡这座桥。站在桥上,凉风扑面,水声悦耳,十分爽心。它被人们称赞为兴隆山一绝。

上一篇:【民间文学】洗山雨(马啣山传说)(兰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石狮和樵夫(传说)(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