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万政文,男,苗族,生于195125日,贵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九组人。1963年从反排小学毕业后辍学回家务农。约78岁时就开始学习敲木鼓和跳木鼓舞。现成为反排木鼓舞一位杰出的传承者。

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景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和四四拍,甩同边手是民间舞蹈的天才之作。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排木鼓舞,是以鼓导舞,鼓点是舞之音乐,舞之灵魂,舞随鼓点变化而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反排木鼓舞是随十二年一次过鼓藏节才能跳一次,过节时跳木鼓舞不能说话,年轻人只能跟着会跳的人学,寨上平时也不能敲击木鼓。所以,跳时不是口传身授,而是通过有心人眼看模仿、耳听心记的传承方式,不会的人跟着会跳的人学。这样的传承方式,使学习的难度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的人不断增多,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加上外来文化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变化,反排木鼓舞不再是鼓藏节的专属,而开始在重要节日里出现。舞师在大庭广众下进行传授,或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广泛的言传身教。

万政文说:“我从小受寨里的父老乡亲的影响,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大人们在跳舞时,我想尽一切办法在旁观看,默默记着每一个动作,回到家里,自己一人悄悄练习,不会的就向母亲或父亲学习。由于当时我们村经济非常落后,人们都忙于劳作,一般节日很少举行活动,所以学习的机会少,从小我就对每一个节日都非常期待。改革开放后,我们村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人们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走亲串户,以前不太过的节日,也开始举行了庆祝活动,人们唱歌跳舞活动多了起来,老一辈人也开始向下一代人传授,我也能公开向张荣鲁等寨老学习。通过向寨老学习和平时自己的苦练,我很快掌握了木鼓舞的技艺,成为一名鼓手和舞蹈者。1982年本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本寨十来个志同道合的青少年一起成立了表演队并任队长。”

反排木鼓舞走出村子,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反排木鼓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如何保护好它,做好传承工作,万政文也开始思考,并开始了行动。1991年至1993年他到贵阳红枫湖苗寨当教练、队长,传授反排木鼓舞等苗族歌舞。回到家乡后,万政文利用一切村里开展的活动,向年青人传授,平时一些外出参加表演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向万政文学习,万政文每次都认真传授,直到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木鼓舞的各种技巧,万政文才让他们出师。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反排木鼓舞,县政府也组织人挖掘和开发,组建艺术团进行表演和在职中开办音舞班,聘请万政文来教授,万政文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积极向下一代人传授自己的所有技艺。

万政文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作为木鼓舞的传承人,他既是鼓手,又是舞蹈者。他勤奋好学,对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歌舞十分热爱。他广泛传授反排木鼓舞,使本村的青少年和热爱此艺的同仁得以学习。他掌握木鼓舞鼓点的所有音节,并会敲击;他对木鼓舞有着特有的领悟,木鼓舞的全套动作他都会,对舞蹈的内涵他能充分理解,他的舞姿优美规范、动作粗犷奔放、洒脱和谐、层次分明。还能演唱当地大量的曲艺嘎百福、情歌等。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生态文化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鼓藏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在万政文的带领下,于1985年到凯里参加州芦笙节表演获奖。1986年到乌鲁木齐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受到广泛赞誉。19871989年间他先后应邀到西安、北京、广西、深圳、上海、香港等地演出,在香港演出时,万政文还获得了“舞王”称号。19888月,到美国华盛顿参加中、日、苏、美“四国艺术节”。19909月去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应中共中央办公厅邀请,木鼓舞队的万政文等10名苗族农民艺人到中南海表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受到参加国庆41周年联欢会英模代表的热烈欢迎。(邹卫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反排地处台江县城东县城东南面,皆为苗族。反排苗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鼓藏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已有几十辈人,上千年的历史。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寨历代每12年一届的鼓藏节中传承下来的。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即“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舞种。由于反排木鼓舞与苗族鼓藏节相生相伴,也是鼓藏节重要的活动环节,因此,它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的文化形态纽带,保护和抢救它,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ABUIABACGAAgwaPmuQUo-_z77wUw9AM4zwI.jpg


上一篇:【传统技艺】瑶族服饰(贵州黔南麻江县)省级

下一篇:【亚洲•中国】皮影戏 Shadow play(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