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文旅 文章内容

近年来,我市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把“非遗进景区”作为“文旅融合、以文彰旅”和“扶智扶志、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充分利用铜川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中、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非遗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与文创产品,有计划、有选择、有适度、有成效地推向市场,进一步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非遗文化魅力日益彰显,非遗工作效能更加突出。
  完善体系,助力文旅融合
  在巩固提升非遗保护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强非遗传承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市通过非遗名录与设施网络建设,长期开展活态传承与交流传播活动,形成项目齐备、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地域特色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拥有非遗名录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17项、市级51项、县级106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名、省级11名、市级62名、县级107名。建成高标准的非遗展示馆6个,非遗展示室80余个,非遗项目传习所100余个。举办非遗业务培训5期,参训200余人次,全市非遗业务骨干达到300余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10余次,举行广场非遗展示活动10余次。充分利用文化节庆和展会展示传播地域优秀非遗项目,同6个地市开展交流互鉴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扩大铜川非遗文化影响力。
  将非遗与全域旅游建设、乡村振兴建设一体规划、协同推进。在陈炉古镇景区开发建设中,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建设了集非遗展演展示、互动体验、创意研发、交易交流、传承保护为一体的非遗文化聚集区,活态传播区域文化,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省级非遗项目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每年举行两次,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盛大祭祀,感受陈炉古镇独有的罐罐墙、瓦片路,参观、体验20余家陶瓷传习所、产品展示店等多个非遗展示厅。再如,王益区以省级非遗项目孟姜女故事传说为题材,以秦人文化为底色,投资上千亿在孟姜女故里打造成了秦人部落景区,景区内聚集非遗项目十余家,安排附近贫困村民200余人,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已成为铜川旅游的新亮点。耀州区文庙街作为我市建设的第一个市级非遗聚集区,是集项目展示展演、民众休闲娱乐、产品交流交易、文化创意研发、非遗传习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持久和鲜活生命力的非遗传习传播综合体、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这些都是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实践中,“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多种跨界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旅游景区、大型文化节庆现场,处处都有非遗元素,为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深度提升,注入内涵、丰富内容。完善健全的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体系,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研发非遗文创产品、促进非遗消费等手段,促生了文化旅游新业态,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赋予了新活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目前,全市成功转化非遗项目20余个,研发非遗文创品牌产品50余个,非遗工坊、非遗店铺达到20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年产值达20亿元。
  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建设“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铜川非遗部门与扶贫部门、工信部门积极合作,将传统手工艺纳入精准扶贫内容,激发本区域非遗项目的内在动力。将包括耀州窑陶瓷烧制、宜君剪纸、宜君民间绘画、耀州咸汤面、耀州泥塑、耀州刺绣、耀州雪花糖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本市《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单》,精准助力其规模化传承、产业化发展。其中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一项,近年来,非遗方面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已分别在耀州区董家河镇、王益区黄堡镇、印台区陈炉镇形成三处规模化、集群化的生产基地,形成生产性企业近100家,拥有耀瓷注册商标18个、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265件,落实就业3000余人。截至2020年上半年,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7千余万元。尤其是在扶贫帮困、带动就业方面,以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耀瓷企业,在解决贫困户安置、助力贫困户脱贫、解决残疾人就业等弱势群体就业、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市非遗助力扶贫的典型案例。宜君剪纸与农民画现形成企业10余家,创造就业百余人,2020年上半年产值达到150万元。耀州咸汤面、雪花糖累计形成企业近60家,累计创造就业400余人,2020年上半年产值累计超过1500万元。
  重视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乡村文化形态,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优质化精神文化需求。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展示室设置覆盖率80%,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传播载体。宜君农民画、印台排灯舞、梁家塬跑马等乡村优秀非遗项目,已成为乡村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乡村非遗文化活动已是农村群众最为热衷参与的文化活动之一。非遗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及项目转化实践,为提升农村群众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激活历史,激发持续发展动力
  非遗是祖辈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再现,我们既要静态保护,更要活态传承、不断创新,赋予时代内涵,让其真正“活”起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彼此相互空间的双向介入、功能的双向融合,促进了社会优质资源的双向转化、双向提升,使非遗保护传承更加高效和精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更具内涵与活力。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古老、最形象的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社会价值,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记载着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和发展。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铜川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市将继续秉承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发展、融入现代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实践,做好非遗街区与产业、非遗文化与旅游、非遗商品与互联网等的融合发展,在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中不断提升,依托文旅融合和传统工艺振兴双引擎,力争创造我市经济的新增长点,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记者:吴洋凯)

上一篇:【非遗动态】西藏10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就业1710人

下一篇:【传统音乐】壮族马骨胡艺术(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