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

【简介】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双塔乡是由瓜州县政府参与建设并移交管理的新建移民乡镇,这里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属典型的温带干旱性气候,其土质含沙量少,黏性强,杂质少,很适合彩绘泥塑,而且泥塑作品易于保存。

瓜州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及瓜州县渊泉镇一带,艺人有些是当地的,有些是九十年代从甘肃东部礼县移民到瓜州境内的,他们多以师带徒的形式存在,并通晓书画及收藏。瓜州彩绘泥塑取材于深层土质,骨架用杨树木质,当地产的棉花和泥,麦草、草纸等原料,再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和少量的植物颜料、墨胶和金属箔等来绘画。有了丰盛的原料,瓜州彩绘泥塑便带有黄土高原特有的气息,化无形为有形,缓缓走进人们的视线。

瓜州彩绘泥塑的历史渊源要从十六国说起。十六国时期开凿了榆林窟和东千佛洞,随着大量的洞窟开凿,佛像的塑造和壁画的绘制,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纷纷来到瓜州,他们不仅在石窟塑造佛像进行壁画彩绘,还在寺庙内绘制壁画、进行塑像。据瓜州文献记载,自唐、明、清以来,瓜州县境内相继修建了塔尔寺、道德楼、截山庙、楼牌等古建筑十余座,这些建筑内所壁画绘色彩鲜艳,场面宏大,造型生动,所塑佛像面部表情刻画自然。

到了民国时期,战争连连,民不聊生,许多泥塑艺人纷纷外逃,泥塑业濒于绝境,文革期间破“四旧”,视宗教如洪水猛兽,寺庙被毁,泥塑艺人也遭到残酷打击和迫害,瓜州县境内泥塑几乎迹。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恢复古建筑,新修寺庙、泥塑有了用武之地,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彩绘泥塑有了长足发展。现在,以田富生为代表的泥塑艺人又博览众长,将绘画理念和泥塑技艺巧妙结合,创作的古代人物塑像千变万化、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瓜州彩绘泥塑作品吸收了瓜州榆林窟泥塑佛像的特点,有坐有站,造型严谨、丰满厚重;色彩明朗热烈,多以石色、鎏金等色彩为主,衣服纹理着色上吸收了民间用色对比强烈的特点,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主要以古代人物为主,勾线多以铁线描为主,用笔流畅设色艳丽,人物表情自然,生动有趣。瓜州泥塑作品题材广泛,有祝福祈祥类、有家族繁衍类、也有神灵圣贤类,“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

瓜州彩绘泥塑分大型彩塑和小型彩塑,大型彩塑多以神佛为主;小型彩塑又分挂片、捏相等。挂片是浮雕形式的彩塑,表现老虎、花卉等形象的正面,施以彩绘,作为装饰品挂在墙上。粗货又称耍货,是模制的彩塑,大多为脸谱、儿童玩具、神佛像等,可作几案供赏,粗货从喜庆吉祥的题材内容需要出发,具有造型丰满、浑朴、简练,色彩鲜丽的艺术特色,在工艺上也便于制模、翻模,成本低,操作容易。在彩绘上,描绘工整,喜用大红、正绿、金黄、云青等原色,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同时又在原色对比之间,加以间色(如深底浅花或浅底深花)、黑色、白色和金银色,使之协调统一。


上一篇:【非遗故事汇】《宣纸刺绣:文字灯摆件》——省级传承人:顾玉纯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口技(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