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故事汇 文章内容


【申报时间】: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项目编号】:Ⅶ-26

【申报地区】: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香包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在屈原的《离骚》一文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内容。在《诗经》一些篇章里也有描述,说明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中国古代对香包又称之为“香囊”、“香缨”,也有“佩帷”、“容臭”等叫法。香包主要由各色棉、麻、绸、缎等缝制,内部填充制的中草药粉末或香料的囊带,构造上可以是活口的也可以是封口的,根据需要缝制成形式各样的小香包,有的在包面绣有精美的寓意图案,可与服装搭配,也可作为馈赠礼品。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

传说,古代有位徐州商人在车马回家路上遇一老者,这位商人出于敬老之心便欲捎他一程,问后得知老人也去徐州,盛情邀请老人上车同去。一路闲聊中得知老人是一位神仙,由于徐州人得罪了天庭,便要用毒虫毒死徐州人,老人就是被派来来放毒虫的仙人。徐州人听后又惊又怕,便问老神仙有何避灾之法,老神仙看商人好心,就告诉他回家后在门上挂香包,这样就不将毒虫放到他家。徐州人到家后急忙通知全城百姓赶制香包,回到家后自己因为劳累而睡着忘了做了。第二天全城的百姓来道谢,发现这家人已全部被毒死。百姓为了纪念,在徐州东关黄河畔修庙雕像,香火供奉,称之为“五毒庙”,每逢端午都会身挂香包到五毒庙上香。虽然只是传说,但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将那些有杀菌杀毒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chāng pú]等药草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随身携带来杀菌驱虫,利用中草药的特殊气味驱赶毒虫。这就是香包的起源。

徐州香包的佩戴主要是为了驱毒强身、定情信物、点缀装饰、馈赠礼品,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寓意。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调研时,来到马庄村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夸赞 80岁的王秀英手艺好,习主席问:“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王秀英答道:“不要钱,送给总书记”。习主席还是坚持付了30元,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徐州香包受到总书记的青睐,总书记购买的同款“真棒”香包,引来社会关注,许多游客慕名前去购买,形成了独具特色“徐州香包”文化现象。

香包曾经是中国常见的手工艺品,在古代,香包有特殊的含义。其多表达的是喜庆之意。徐州香包的工艺在当代已非常少见,这一传统工艺亟待继承和发扬。


非遗故事汇照片模板.jpg

上一篇:【非遗故事汇】《刺绣扇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一篇:【非遗故事汇】《绵竹木板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